文/折凪
忆往昔,稚涩的孩童试图体会藏民的虔诚,触摸他们的执念,惜而未果。如今亲临藏地,只望见一线澄碧之天色,裹和暖之粲阳,于是我沐浴着那亘古未有的、清冽而醇酽的守望的洗濯,遇见了这隅天地的灵魂。
贡嘎机场很小,但名字很壮美,颇有天雪浩渺之势。司机送我们去大昭寺,一个西藏必去的所在。伫立在雄伟的大昭寺前,注目迎风舒展的经幡,透过煨炉里煨出的屡屡桑烟,触目所及,无一不震撼我的心弦——
看花甲作斑驳皱纹、耄耋化华发青丝的老妪一手捻着佛珠,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摸过供台上每一寸荧黄的供布,她的手在,感受佛祖;看远道而来的黝黑的汉子摘下毡帽披上藏袍,衣折里是雪霜搅和的沙尘,满脸皱着苍茫的沧桑,在人流如织中屈膝跪下,念着经文,匍匐在地。他的眼中,只有佛祖;看肥胖的跛脚老人,着藏红色短衫,在拾级而上的台阶中费力地左右摇摆着身子,他的艰辛,只为佛祖。
韶华涤荡,却依然满盈挚诚的姐妹,握着一沓五角一元的纸币,低首凝神拜过每尊佛像,我轻问她“这是哪世达赖喇嘛”,她笑答“我也不知道”,嗯,她的心中,都是佛祖。甚有臂弯着揽着拐杖的独腿藏民,起立、匍匐、平展再起立,全部由一只脚完成,稳稳的,稳得令人汗颜——我的心也随他们千万次匍匐,却不明了:他们如此虔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左脚跨入门槛,人们摩肩接踵,没有空闲导游,我们只能跟着蹭听。恍然,我被一个抑扬顿挫的男声吸引了过去:他,寸头便装,眉微蹙,目光中有退伍军人的英武与坚毅。他毫不介意自己的游客队伍不断壮大,依然用洪亮高亢的声音讲解着,从几世班禅大师生平、各个佛塔的建筑细节、讲到做人要不图名利…与其他举着耳麦蹑声轻息的导游相比,他着实令我敬佩。他的声音仿佛很遥远,像在天宫的地板上滚着几十面铜鼓;那声音又仿佛很近,徜徉于耳畔,盘伏在灵魂深处。臂一挥,听众队伍若星尘簇月;手一指,听众目光似万剑归宗。
有人闲问:“兄弟,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啊?”他自豪的向拉萨澄澈的碧落之空望去:“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就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他坚诚如玉的目光里似乎勾划着家乡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仿佛我从他眸中映出的大昭寺中,就能领略这广袤天地几千年来的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使他驻守在这里的,是他对故乡的热爱,对自我皈依所在的守望,他不为名利蝇营狗苟,只愿为故乡的历史代言,为故乡的余烬传温。
游览结束,我心犹热,执五十元钱四处寻他不见时,胸中荡漾着一个蹭听者深深地感谢与浅浅的失落。蓦然回首,目之所接是夕霭晕染的天幕,仿佛浮动着粲然金泽,是诚心与热爱焕发的守望之芒。他的身影在我稚嫩的心里勾勒晕染,亦若寺中转世的活佛 ,庄严且璀璨,我于是与这守望在神圣天地间平凡而崇高的灵魂又一次遇见。
再一次邂逅广场上的藏民时,我也换了厚厚的供钱,站在佛祖前,像他们一样,将供钱轻触额头、放入供箱,再将头轻抵在铺着潆黄色藏布的供桌边,那一刻,心像被澎湃的潮汐撞击着,额头却仿佛触在一方宽厚的胸膛,五秒钟,仿似一万年……
是的,西藏,拉萨,就是这样一种虔诚、一种超脱信仰的守望,一种纯净而深刻的灵魂皈依、情缘的纠缠交错,一种沉醉,而又牵引着我来到此处。不为逃离,只为相守。看冰清的雪山、看碧朗的圣湖、看转世的活佛、看匍匐的藏民,最终是——
看自己。
这里折凪。
初二第六单元任务习作“学写游记”迁移而作,当时不小心拿了70满分(可能是老师心情好)但后来考场写也有68左右。这一版本我又进行了一些增补修改,尝试让情感逻辑的链条更完整。
其实去年我市二模考题就是全命题《我家二三事,当时那作文就拿了68/70,但由于我答题卡找不到了,就只能改点别的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