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瑜在面对传统赋予女性的期待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中毅然选择后者,相较于被情感所羁绊束缚,远走米兰奔赴设计的理想前程。年少射出的子弹在如今正中眉心,在轮回的叙事里,她完成了认知的祛魅。然依我刍荛之见,质疑和理解固然是生命的前奏,但成为与否,我们仍需诉诸自身,存理辨慎行之思,怀纯臻笃行之志。
质疑是年少时不谙世事的浅薄,在自我认知和社会现象的观念错位里诞生出价值观的冲突;而理解则是伴随着阅历和体验的日益丰富下对差异的包容和悦纳,以清醒的姿态同世界握手言和。史铁生从不曾与母亲共情到母亲离世后方如梦初醒,在园中的车辙里真正读懂母亲,成为他心中永远的地坛;幼时的马吕斯厌恶身为波拿巴派的父亲,但在得知父亲溘然长逝后,他才逐渐开始了对父亲的钦佩和理解,最后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化身为坚定的共和派的人生旅程。在视角的轮换和处境的变化中,个体逐渐开始理解世界的纷繁本相,伴随着认知画卷的逐渐展开,完成了从质疑到理解的蜕变。
跨越质疑的门槛,达到共情的境界,我们从身份认同的起点抵达与现实和解的终点时,已然获得了内心的成长。此后的成为虽然通常源于对身份认同和解而产生的选择,但客观的审思也难免受到主观感性的影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处境有时会左右个体的思考。究其根本,往昔眼界的局限导致对人或物产生的误判,会在成长之后变成回旋镖;但好在,当下信息的预演降低了犯错的成本,通过观摩“镜中我”,我们提前得到了“成为”的经验。仿佛上帝视角,我们开始直观地看见,从厌恶父母的管教到苛责孩子的不争气,教育在此刻形成了最大的闭环;我们开始真切地体悟,从认知的非黑即白到长大后明晰生活的灰色地带,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生发出感同身受的慨然。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陷入重蹈覆辙的缧绁,跃出成为的循环怪圈当中呢?
在卷帙浩繁的人生篇章里,质疑理解再到成为的动态过程中呼唤情感和理智的双向奔赴。成为并非落入群体认同的从众怪圈,从而陷进趋俗附势、随波逐流的淤泥,如骆驼祥子那般在冰冷麻木的世俗中沦为行尸走肉;真正的成为是有本心横贯其中的选择,是拥抱多种可能和自由的主动成长。在造句格式风靡流行的背后,我们不仅需要用感性去共情思考别人的价值观,同样也需要用理性去锚定坚守本我的选择。须知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在质疑中理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允许成为自己。
舍弃模仿和重复的旧路,不被世俗定义的成为所局限,在鲜活的生命里允许海啸、风浪,成为势不可挡的风暴本身,才是我辈新时代青年应当书写的人生命题。君子宜净拭冷眼,随处阳春可纵神。愿你我皆能阅尽生命本色,历经百转千回后,纵神于春和景明,且行且歌。
致谢每一位提出建议的小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