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岁月是不容折身的单行道,行之匆匆,却也道道辙痕。透析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成长与成熟翩然流连于三个阶段:从对未知提出质疑,到理解原来质疑的事物,再到成为其中的一员,融入其中。

面对未知的事物,质疑是对其合理性的主动思考,理解是经过思考后的认同。《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水经》中对石钟山的描述,实地求证后最终理解了郦道元笔下“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沈括质疑《大林寺桃花》中花开时间的矛盾,后来亲自考察终于理解了白居易笔下“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海拔高低引起的气温不同。由此观之,质疑激发人们探索未知,是理解的起点;理解使人们认同所质疑的观点,是质疑的延伸,二者体现于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然而,在信息交流空前迅速的时代,从质疑到理解,必须重视的是思考的过程。倘若抛弃了思考去理解或是质疑,不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缧绁,如此对人生成长的意义是机械而空洞的。

质疑、理解、成为三者中,“成为”是关乎心智成长和成熟的核心命题。从“理解XX”到“成为XX”,表现为人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向认知对象逐步靠近,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从社会层面看,这也是一个人面对规则从适应到融入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是成为的基础,如果将“理解”这一步骤省去,“成为”或许就不再是主观的价值倾斜,而是被动的人生路径选择。然而悲观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受到思维定式和社会评价等影响,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那么,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理解”真的就要“成为”吗?不然。最简单的例子如宗教信仰者或素食主义者,我们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要“成为”这样的人。“理解”是一种认同,但并非就意味着“适合”,面对未知事物,在“理解”之后继续“质疑”,又何尝不是一种追寻更适合自己的“成为”对象的方式呢?

近日“质疑XX,理解XX,成为XX”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引发了一场新的模仿高潮,如“质疑企业家,理解企业家,成为企业家”“质疑小丑,理解小丑,成为小丑”......然而,其作为网络流行语存在,具有的自嘲、调侃的消极属性是不值得提倡的。对青年人而言,我们更应回归现实,脚踏实地而非在网络上寻求虚无的精神寄托,直面压力而非以扭曲的价值剥离现实的苦痛。乱花渐欲迷人眼,把质疑、理解落到实处,方能成为真正个性鲜明的自我。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常疑终得解,笃行可得成。觅质疑、理解、成为之阶,拾级而上,奏鸣人生华章!

————————————————————

看zt君题目解析最认真的一次?

这个题目角度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