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人物|卡夫卡:孤独地追求孤独,迷茫地描摹迷茫

人只有经历自己的渺小,才能到达高尚


认识卡夫卡的人们都说,他是一个瘦高个儿,头发乌黑,身材匀称,衣着整洁朴素。他的性格沉默、羞涩,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他拥有一双令人印象深刻的深灰色眼睛,当他聆听或是讲话时,那双深邃的眼睛闪闪发亮,令人联想到其主人尚未言出的深刻思想。

相比起其他作家的传奇经历,卡夫卡的一生可谓是无波无澜、相当平淡。他在读书期间没有发表过什么作品,毕业之后几番辗转成为一名保险业的办事员,而后便过上了上班、回家写作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直到41岁因肺病去世。然而,在这位平凡普通的“小职员”去世之后,他的作品一经发表,便轰动了世界文坛。马尔克斯、村上春树、萨特、加缪等文学名家,都是卡夫卡作品的推崇者。

今天,纸条君将带大家走近卡夫卡,看看这位一生平平无奇的“业余”作家,如何以深邃的思想与犀利的文笔,精准地切中20世纪的时代情绪。



 卡 夫 卡 其 人 

1883年7月3日,弗兰兹·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赫尔曼·卡夫卡事业有成,但对待儿女专制粗暴。成年后的卡夫卡仍清楚记得被父亲严加管教的痛苦童年,这段经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个性的孤僻、敏感和自卑。两个弟弟的不幸早夭也使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1901年,卡夫卡入读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并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期间的一次讲座上,他结识了一生最重要的好友马克斯·布罗德。

毕业后,卡夫卡先是在一家保险公司担任职员,但很快因无法接受“早八晚六”的工作时间而辞职。随后,他觅得一份在波西米亚王国工伤保险机构担任办事员的差事,每天下午两点就可以下班,为写作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此后,卡夫卡一直以保险公司职员的身份生活、写作,直到1924年6月3日,他因肺病治疗无效而与世长辞,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而在去世前的两年里,卡夫卡依然在陆陆续续地写作,他曾说,“我的幸福、我的能力和所作所为的每一种可能从来都存在于文学之中。”通过文学和写作,他为自己谱写了一首存在之诗。

 如 痴 如 醉 的 写 作 信 徒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离开地狱,卡夫卡是通过写作。如他所言,只有通过写作,他才停留在生命中。

卡夫卡的父亲曾提出让他子承父业,料理家中的生意,但一向畏惧父亲的卡夫卡在这一点上并未屈服。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是——所从事的工作不能与文学有任何关系,但又不能够占用太多时间,从而无暇写作。对他来说,工作只是维持生存的底线,写作则事关他生命真正的尊严与价值。因此他一生中的每一天都一分为二,白日在保险公司担任职员,午后以及夜里则伏身案前潜心创作。

虽从未以写作为职业,卡夫卡却甘愿把一切献给写作。为保持创作所需要的孤独感,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却全部以解除婚约告终。他并非不向往爱情,但步入婚姻与家庭生活意味着他将失去一切创作的源泉。因任何事物都无法抵过他所钟情的写作之重,卡夫卡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做这古老事业的殉道者——所殉的是自己的私人生活。

充足的业余时间和远离家庭生活提供了适宜的写作条件,卡夫卡得以把他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诉诸笔端。他的作品并不多,一生共写作三部长篇小说和四部短篇小说集,且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完成。在这些作品里,卡夫卡平日呈现出的温和个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截然相反的气质:冷峻、简洁且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充满想象力的荒诞的故事。


年轻时的卡夫卡和手稿

不过,卡夫卡之所以写作,仅仅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安宁。虽然痴迷沉醉于此,但他对出版自己的作品毫无兴趣。大学时,他的朋友布罗德便已跻身布拉格文学界名流之列,而卡夫卡则对这种名声持一种无妒忌心的怀疑态度。在他的价值体系里,写作是为了自己,公众的承认与追捧并不重要。在临终时,他把自己的所有手稿托付给布罗德,并嘱咐“请勿阅读,一点不剩地全部烧掉”。布罗德不忍心友人的才华付之一炬,将它们整理出版,这才使得世人得以读到卡夫卡的作品。

卡夫卡曾在和古斯塔夫·雅诺施的谈话中表示,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用文学与写作的套索捕捉什么,但也许,“我想抵达一片看不见的岸,而我的弱点的滚滚洪流早已驱使我经过这片岸。”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理想、热爱、人生追求等主题,如2022年新高考卷Ⅱ《选择·创造·未来》,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自身发展》、2021年浙江卷《得与失》。

示例:
  为着一生心向往之的那份“得”,有时候“失”也令人甘之如饴。为了全心投入写作事业,卡夫卡选择放弃高昂的薪水来换取清闲的工作、大段的闲暇时间,选择终身远离婚姻和家庭生活体验以长久地保有支撑他创作的孤独感。在写作这条单行道上,他宛如一去不返的殉道者。他欣然失去,于是终有所得——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苦修所锤炼出的文学不仅让他自己抵达了向往之岸,亦留给世人不朽的馈赠。



 踽 踽 独 行 的 时 代 先 知 

在捷克语中,卡夫卡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寒鸦”。卡夫卡曾以这个动物自比,在访谈中说:“我是一只寒鸦,因为我的翅膀已经萎缩,因此,对我来说不存在高空和远方。我迷茫困惑地在人们中间跳来跳去。他们非常怀疑地打量我。”

这种孤独、迷茫和极度的不安全感是卡夫卡作品的主基调。而其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卡夫卡191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兢兢业业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荒诞的是,格里高尔并没有对这个事实感到恐惧或意外,盘踞在他心头的是懊恼——无法离开房间,也就无法正常工作,这样一来就失去了收入,会影响家里的生计。而父母和妹妹对他的态度从怜悯到不耐,最后甚至痛恨驱赶,也是由于他不仅无法为家里带来贡献,庞大臃肿笨重的体态还吓到了来租住的客人们。这篇小说以荒诞的构思与艺术手法,将整个社会弥漫的迷惘情绪以及人类异化的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


《变形记》插图
作家格非曾说,卡夫卡在小说里面经常写到一种感觉,就是“眩晕”——人老是眩晕,对世界感到不适应。这种眩晕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导致的,而是源于尼采所说的世界的“失重”。这种“失重”主要来自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战前后的奥匈帝国濒临崩溃,经济萧条,人民一贫如洗,却仍要日日为生计劳碌。整个世界的色调仿佛都变作灰黑色,遍布着令人不安的阴云,卡夫卡敏感地攫取到了这种阴沉的情绪,并将之作为自己创作的永恒主题。

德国作家黑塞评价卡夫卡“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巨大变革的预感,即使充满了痛苦”,毫无疑问,持续地浸泡于这样绝望的主题是令人痛苦的,卡夫卡本就深谙孤独与不安的滋味,而时代的变革表现出先知的预感,也就意味着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更加孑然一身。

有人说,卡夫卡是在写作一部又一部自传。他所创作的主人公,无论是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地洞里惴惴不安的小鼹鼠,还是遭遇“欲加之罪”的约瑟夫·K,就如他自己踽踽独行于那个时代的投影。但即使如此,卡夫卡依然选择沉浸在孤独与不安中,将所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假如在生活中不能忍受这个世界阳光的刺激,你可以用一只手把阳光挡住。然后用另外一只手匆匆记下你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一切。在你的有生之年,你或许就死掉了,但你却是真正的获救者。”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青年成长、特立独行、个人与时代等主题,如2023年新高考卷Ⅰ《故事的力量》,2023年新高考卷Ⅱ《青少年自己的空间》,2020年上海卷《个人与进程》。

示例:
  以笔书写故事,亦是以本心创作人生:在卡夫卡看来,写作是纯私人的体验与事业,自己的作品可以不被发表,他也并不需要写作带来名声与荣誉。正是由于这种写作态度,他在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人性孤独、迷茫的底色。而在张爱玲的人生信条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格独立、追随自我,她的一生我行我素,孤独地活与死、决绝地爱与恨,一支笔道尽繁华又诉说凄凉。她与她的作品都绝不活在他人的目光里。他们有意与浮名割席,和喧嚣隔绝,只用心烹制佳肴,不去顾忌众口难调,方能成就《变形记》《半生缘》这样的经典作品。

 纸 条 讨 论 室 

卡夫卡认为,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

尽管他几乎从未对发表作品表现出兴趣,甚至要求在自己死后焚烧掉所有手稿;但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小说直接掀开了残破的麻布,暴露出社会隐忍已久的暗疮。直至如今,仍有许多人在阅读卡夫卡的书的过程中感同身受。也许,令人动容的不仅是那些荒诞的形象与情节,还有他传达出的独特的人生态度。

卡夫卡的故事中哪一点让你触动最深呢?你会把兴趣作为职业,还是使职业与兴趣相互独立呢?纸条君在评论区等你分享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