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高中练笔:双向奔赴

携手共进,往星辰大海的方向

法国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越洋情书》中写道:“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种为了维护彼此的关系而共同努力的行为,被称为“双向奔赴”。当下,“双向奔赴”一词可以用在各种关系中,人与人如此,人与国如此,国与国更是如此,世间万物皆同此理,只有双方都真诚付出,关系才会更加真挚和宝贵。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 题型辨析

这是一则“名言+启示”类材料作文。

材料先是给出了名言,接着指出其内涵。很多时候,名言的内涵是丰富的,但若作文材料有明确指出其内涵,建议写作时按照给定的方向进行延伸思考。

 2 题干解读
【写什么】
(1)看清题目要求。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说明文章的核心观点要围绕材料阐发,从材料中来,再回到材料中去。

“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当下热点现象的理解,论述自己对观点的看法。

【怎么解】
(2)给材料划分层次,分析每一层的内容。

这段材料可以分析成两个层次:

第一层是材料的第1-2句,引用了西蒙娜·波伏娃的话,并借她的话引出了“双向奔赴”这个词。

“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双方的见面必须建立在双方都愿意的基础上,这体现了一种双向选择的原则,即人际交往中的有效互动应该是双方都共同愿意参与的。

“这种为了维护彼此的关系而共同努力的行为,被称为‘双向奔赴”解释了本题核心关键词“双向奔赴”的内涵。

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双向奔赴”包含的主要特点:

相互性与互动性:“双向”意味着关系的双方都需要付出努力,这与单向的付出或索取截然不同。在双向奔赴中,每一方都视对方为重要的合作伙伴,都愿意为了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同时,双方之间的互动也是积极的、建设性的,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推动关系向前发展。

共同性与目标性:“奔赴”意为很快地或急忙地奔向目的地,强调朝着某个方向奔去、具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双向奔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或愿景。这个共同的目标可能是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幸福等。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双方会携手并进,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他们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异,愿意在关系中做出妥协和牺牲,以确保共同目标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会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

简言之,“双向奔赴”是“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双向奔赴的过程,就是双方维护关系,共同努力的过程。

第二层是材料的第3句。

“人与人如此,人与国如此,国与国更是如此,世间万物皆同此理,只有双方都真诚付出,关系才会更加真挚和宝贵。”

这一句意在引导我们立足于“双向奔赴”的内涵,延伸开来,深入思考“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世间万物”的“双向奔赴”。
进行多角度构思:

“人与人的双向奔赴”可以是冰心与巴金在文学和生活上的相互扶持、共渡难关,是黄永玉与曹禺之间的精神共鸣、灵魂对话,是苏辙的“离思隔年诗不尽,秦梁虽远速须应”,是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俞敏洪对董宇辉的赏识与鼓励,是董宇辉对俞敏洪的尊重与回馈……

写作时,可以从友情、亲情、师生情、伯乐与千里马、基层干部与群众等关系中切入,寻找能体现“双向奔赴”的关系的例子。

人与国的双向奔赴”可以是很多人一生的写照,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等,他们将自己的青春与血汗无私地献予祖国,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当代青年的角度来看,人与国之间的“双向奔赴”实际上就是个人发展与社会期待相匹配,是“小我”与“大我”间的互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青年以奋斗的姿态奔赴伟大新时代。写作时,可以结合各行各业的重要人物为国奋斗的事例来谈,也可以关注当下的一些热点话题,比如传统文化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国潮、新中式等。

“国与国的双向奔赴”可以体现在唐朝时期的外交和文化交流上。唐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远方的国家都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纷纷来到唐朝,带来了各自的特产和文化,同时也带走了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以及中华文化的精髓。这种双向的交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

而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的提出,“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扩大,“金砖”国家的扩容无不体现着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体现着中国与其他友好往来的国家在“和平与发展”道路上的双向奔赴。

(3)找准切入角度,展开论述。

在联想到“双向奔赴”在不同关系中的具体案例后,我们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统筹,确定论述方向及框架。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来看“双向奔赴”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双向奔赴”是一种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促进关系的发展,也可以推进不同主体朝着同一目标努力的进程。拓展到不同领域,“双向奔赴”有助于维护人与人之间的长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与青年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国与国之间达成共识,实现互惠共赢……

换个角度来看,“双向奔赴”不仅是一种关系论述,更是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企业排污与自然保护、青年“躺平”与时代发展等等。“双向奔赴”也有助于缓和二者关系、找到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平衡点和发展点。

在具体撰写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论述“双向奔赴”的意义、作用。结合题干对“自身体验”的要求,我们还要思考在当下,青年要如何与他人、社会、时代等进行“双向奔赴”。

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里,便提到了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共享机遇”,他们“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获得更多人生出彩机会”“享受更全面的保障支持”。而中国青年的担当也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等等。

写作时,主体部分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按照“人与人”“人与国”“国与国”的双向奔赴展开论述;也可以采用递进式结构,先从“为什么”的角度阐释“双向奔赴”的作用,接着论述“如何做到双向奔赴”,给出解决方案。

 3 立意参考
1.双向奔赴,双赢格局
2.与时代共奔赴,与国家创未来
3.真诚为本,双向奔赴不辜负

(图片源于pexels,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