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高中练笔展示:悲剧的力量

超重点!关注论述中的隐含条件!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品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解析回顾↓↓↓

高中练笔:悲剧的力量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期盼追求和美的人生。那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祝福》《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红楼梦》这样的悲剧作




上周练笔是一则话题类材料作文,话题词是“悲剧”。由于话题本身较为小众,且具有深意,从练笔情况来看,大家对这道题都蛮感兴趣的,许多小纸条能活用广阔文学海洋中的各类文学作品,形成丰富论据,非常不错!

但是,小众且具有深意的话题也意味着新的挑战。一起来看看本次练笔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吧~


一、只论不答:只论悲剧不回答题干的问题

在这次练笔中,大部分小纸条在题干中提取出“悲剧”这一关键词后,就开始大论特论悲剧的作用、意义等,忽视了题干的前提与限制。题干的前提是“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和美人生”,限制是“还需要悲剧”。“还”字意味深长,意味着在现实生活富足圆满的情况下,我们仍要在悲剧中汲取特定的力量。因此,写作时不能只论述悲剧有什么用,更需要写出悲剧与现实的联系,以及悲剧对现实的意义。

从这一层面来看,很多小纸条的论述就差点意思啦!

比如:

  悲剧是诠释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的最好方式。狄德罗、别林斯基以及莱辛等人,都将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之中,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长久以来,人类对于既定命运的抗争不曾间断,而悲剧恰好需要通过这种“抗争”来表现出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缄默。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却终究未能摆脱命运的罗网,但他却在不妥协的抗争中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安提戈涅面对暴政不曾胆怯,即使被处死也绝不向世俗权势低头,有悲入心而达成生命的完整。悲剧的意义从来不是用某种简单的结局换取人们的触动,而是在不同的矛盾的生命运动中诠释出人类的美好品质。

这一段论述很好,语言流畅优美,而且对悲剧的见解也很深刻。但很可惜的是,题干要的并不是大家如何把悲剧的意义变着花样论述出来,而是对于一段和美人生来说,悲剧能够给予怎样的力量。其实内在是相通的,但是论述的思路要稍微改一改:可以强调生如逆旅,我们亦如悲剧中的人物般,需要有历经磨难而不折的韧性才能迎接人生的风雨,迎接和美的结局。俄狄浦斯在命运的罗网中挣扎,却也在抗争中找到了自我;安提戈涅在暴政面前不屈不挠,以生命的代价捍卫了正义与尊严。这些悲剧英雄用自己的抗争洗礼着现世之人的心灵,使人获得向上的韧性与动力。

二、只述不论:堆砌论据而少有力的议论

很多时候,“悲剧”不是由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涉及整部作品的背景、事件情节、人物等。因此,有的小纸条在举例时懵了,不知从何下手,干脆把故事都讲一遍,使得文章的叙大于议,导致文章文体不明。还有的小纸条过于“掉书袋”了,论据堆砌过多,挡住了论述本身散发的思想之光。

在举例论证时,要先明确引用的目的,从论点出发选择论据,有侧重点地从素材中概括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将想到的,稍微沾点儿边的的内容都写上去。

比如:

  悲剧和平凡是不相容的,所谓“主角”的背后都存在几分“英雄气”。阿特拉斯即使获罪于宙斯,却以双肩撑起苍天,无愧于布衣黔首;普罗米修斯承殉道者之名,将天火赠予人类,肝脏啃食殆尽之痛却未磨尽他的意志;西西弗斯日复一日的将石头推上山顶,精神的丰盈使他无惧枯燥与乏味。他们的故事里没有令人透不过气的弱势与绝境,也不存在如有神助的奇迹结局,他们只是在与命运的抗衡中逐渐明白:“人生大多时候都是‘谢谢惠顾’,但我们要保持期待‘再来一瓶’的勇气”,我们不是英雄,却可以从悲剧中汲取生命的力量,敬颂主角与现实世界抗衡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执拗,以果敢与无畏赋予奔赴和美人生所需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段论述围绕“英雄气”这个关键词来组织论述语言,从这些悲剧人物中提取出他们与命运抗争故事中坚韧的部分,进行强化,引用后再进行概括评述,最后延展到对人生的意义和作用上来。论述完整有力,说服力极强。


又如:

  叔本华曾言:“悲剧真正的价值在于让人认识到生存的荒诞性”诚然,人人都期盼和追求美的人生,但在人自我成长和认识价值体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和欲望膨胀的浮躁被“优绩主义”裹挟社会中,在溢满喧哗与骚动时代中,悲剧告诉人们努力和奋斗的意义在奋斗的过程本身。正如加缪所言:“这种反抗将自身的价值给予人生,反抗贯穿人生的始末,恢复了生存的伟大”,他笔下的西西弗斯在苦难中拓宽心灵的疆界;正如歌德之不落言荃:“人们必须每时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才能有自由的生活和享乐”,他笔下被黑格尔称为“绝对的哲学悲剧”的浮士德在追求卓越中乾乾不辍,探寻人追求美的意义与价值。;正如鲁迅在《死火》中呐喊:“那我就不如烧完!”,鲁迅笔下的悲剧同样告诉人们,纵然死亡是必然的结局,永得燃烧和冻结的价值并非等同,燃烧的生命固然也不免于焚尽,但生命中曾有过燃烧的辉煌本身就是对荒谬和宿命的反抗——在悲剧看似无望的抗争中,实际将人的意义书写在征途的路上。

上面这个文段是典型的“掉书袋”,虽然文段中引用了许多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但作者个人的见解和分析相对较少。若能在引用之后,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会使论证更加生动和有力。除此之外,文段在结构上稍显松散,各个引用之间缺乏明确的逻辑联系。如果能够在引用之间加入更多的过渡句或总结句,使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文段的整体结构会更加紧凑。

什么叫“引用之后,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比如:

  叔本华曾言,悲剧之精髓,在于昭示世人生命之荒诞。此言不假,在我看来,这种荒诞性不仅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更是一种对人类局限性的认识。通过悲剧的洗礼,人可窥见自身的脆弱,生活的莫测,从而倍加珍视、感恩当下的和美生活。

(PS:“悲剧真正的价值在于让人认识到生存的荒诞性”这句是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并非叔本华某本著作中的原句。)



借悲剧之力,奏响生命的强音

文/一枝梨花春带雨

  ①在红尘纷扰的世间,众生皆期盼人生能如“花好月圆”般圆满,鲜少有人愿涉足悲剧的泥沼。然而,剧院中,一遍又一遍地,人们为哈姆雷特的死而鼓掌。(回扣题干观点)近年来,网络上亦掀起了一股“BE美学”的风潮(顺着题干观点延伸,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令人不禁思索:这虚幻的悲剧,在真实世界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力量与深意?(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②悲剧,蕴含着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它使人超脱于尘世纷扰,获得直面现实的勇气与力量。此力量源自一种崇高的情感,源自人们目睹美好事物被无情摧毁后的哀痛,更源自悲剧中主人公面对命运之锤,仍不低头的顽强斗志。普罗米修斯,纵受铁索束缚,恶鹰啄食,亦不悔其盗火之举;俄狄浦斯,面对弑父娶母的预言,宁愿自刺双目,放逐荒野,亦不屈服于宿命。在他们身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精神凝结成了永恒的勋章,昭示着人在困厄中的坚韧,亦启迪着尘世中的我们——即便身处绝望之渊,亦要绽放生命之光。(谈悲剧自身的力量)

  ③悲剧,深入描绘了普通人的优点与不足,使我们得以“旁观者清”,反观自身。在悲剧的主角中,除了如普罗米修斯这般强大的神话人物外,更多的是有弱点、有缺陷的普通人。他们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身上复杂的人性。哈姆雷特坚毅善良却优柔寡断,安娜·卡列尼娜内心渴望自由,行动上却只能依附他人,于连在努力跻身上流社会的过程中挣扎于虚伪与善良的交界。在一种“上帝视角”的观看中,我们审视着这些角色的性格与选择,并思考着:若我身处其境,又将如何抉择?这种对自我的深刻反思,使悲剧作品具有了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它不仅仅是对往昔或未来的描绘,更是对当下人性的探索与揭示。(谈悲剧对个人的意义)

  ④悲剧,以“虚构”为桥,巧妙地介入现实,无声地呼唤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反思。欣赏悲剧的过程,亦是对社会进行一次深入的望闻问切的诊疗过程。《梁山伯与祝英台》展现的是封建社会的桎梏如何无情地摧毁一对有情人,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则剑锋直指欧洲的教育、医疗、法律等社会问题,以尖锐的冲突揭露了社会的疮痍,以人物的挣扎向观众传递疗救社会的呼声。可以说,从古至今,“文以载道、文以治世”的理念始终未变,而悲剧作品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借助艺术的形式,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观念,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思考人生意义,追求精神超越。在这个过程中,悲剧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谈悲剧对社会的意义)

  ⑤掀开遮住生活本质的美的面纱,悲剧借助虚构的形式与角色,以发自内在的强烈欲望击碎外在的表象,探寻真实的人性,洞察人生社会的真谛。悲剧,让生命的强音长久地激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真实的意义。让六月的大雪不要纷飞在现实世界中,让有情人不必以化蝶双飞的形式成眷属——我想,这就是如今我们仍旧需要悲剧作品的理由。(回应题干问题,用优美的语言引人共鸣)


结构清晰,论证深入。本文聚焦悲剧对当下人们及社会的意义,从悲剧的精神内核、悲剧对人的作用,谈到悲剧的社会功用,话题层层深入,论证清晰,逻辑严密。除此之外,文章还论及当下热议的“BE”美学,悲剧的社会疗救作用等,在原有论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延展深入,体现一定的社会关怀。

言辞精炼,语言质朴。文章语言精炼,一针见血。如在评述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时,用“剑锋直指”“疮痍”“疗救”等词,用词精准。结尾的“六月的大雪不要纷飞在现实世界中,让有情人不必以化蝶双飞的形式成眷属”化用了《窦娥冤》和《梁祝》的典故,语言生动,意蕴深远。

升格建议:

第三段的论点重在强调悲剧对普通人的作用。观点很好,但是论据不够贴切。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和于连主要代表的还是社会中的少数人,也各有其超出常人之处。因此,倘若要论证此观点,更为合适的是选用悲剧作品中的“小人物”。比如,可以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雷戈尔一家的势利无情、鲁迅的《药》里围观群众的麻木冷漠来反映社会压迫下人性的异化扭曲;也可以用莫泊桑的《羊脂球》中羊脂球为了集体牺牲自己、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里仆人不忍将婴儿抛到荒郊野外等例子,来体现人性深处最原始的善意。比起哈姆雷特等带有强烈英雄气息的人物,这些小人物往往更能引发大众的共情,引人深思,也更符合此处论点。


高考临近,阿君为大家准备了一份“作文抱佛脚指南”,内含超多好用、加分的句式,快点击查阅吧~

《抱佛脚指南:应急备考计划!》

温馨提示,超长干货预警,可以先收藏再慢慢看~ > > 本 文 目 录 < &l


(图片来源于pexels,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