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高中练笔展示:质疑、理解、成为

拒绝“假想式的成为”,勇做自我


在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拒绝男友的求婚,决定追求职业梦想,起初观众不理解,纷纷指责,后来认识到爱情并非人生必需品,便理解了宛瑜,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就是宛瑜。2023年年初,“质疑宛瑜,理解宛瑜,成为宛瑜”在社交平台传开后,“质疑××,理解××,成为××”逐渐变成一个造句格式广泛流行,于是“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还有“质疑班主任,理解班主任,成为班主任”“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等,纷纷出现在网络上。

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人们面对特定的认知对象,“质疑、理解、成为”是客观存在的动态心理过程,也是人心智成长、成熟的必经阶段,表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有什么体验、感悟与思考。请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回顾↓↓↓

高中练笔:质疑、理解、成为

在十多年前的电视剧《爱情公寓》中,林宛瑜拒绝男友的求婚,决定追求职业梦想,起初观众不理解,纷纷指责,后来认识到爱情并非人


一周一次的见面又来啦!在这次练笔中,阿君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面孔,感觉大家对这道题蛮感兴趣的。

这是一道典型的三元思辨作文,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符合高考作文“生活思辨化,思辨生活化”趋势的典型考题。


这次写作中,阿君主要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逻辑承接不够顺畅

在这次练笔中,主要有2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质疑——理解——成为”的过程,写“最终成为”,一种是按照“质疑——理解——质疑成为”的过程,写“理性成为”。

第一种写法可点击链接,参考下面的文章:

《初见质疑,再见理解,最终成为》

 内 容 提 要 ▣题目类型:观点类材料作文▣适用主题:青年成长、理性思考、敢于质疑、共情理解、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心智


其中,逻辑承接不够顺畅主要出现在第二种写法上。毫无疑问,第二种写法其实更能体现写作者的思考,但转折和承接如果做得不够好的话,会使得思考的逻辑链条产生裂痕,使观点的说服力打折扣。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①先分析为何大部分人会认同“理解”的下一步就是“成为”,其原因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的出口。

②接着将这一情境下的“成为”定义为一种“假想式的成为”或“妥协式的成为”。

③最后进行让步,先承认这种处理方法的优点,再指出其不足之处,即否定“假想或妥协式的成为”,宣扬要“经由理性地思考,最终真正成为”的观点。

示例如下:

        在成长过程中,从“质疑”到“理解”的嬗变确是大部分人成长的必由之径,然而这条道路的终点是否一定导向“成为”?非也。
        从网络语境来看,这一句式备受当代年轻人喜爱的原因,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的出口。“质疑大妈、理解大妈、成为大妈”说的是对大妈不在乎外界眼光的羡慕,暗含的是当代社会下,习惯于纠结内耗的青年们对真正的松弛与坦然的追求。在这一情境里,“成为”并非真正的成为,而是一种“假想式的成为”,一种“妥协式的成为”。从“质疑”到“理解”再到“假想成为”,人们借由对另一种身份的认同,表达对压力或困境的变相抵抗。在此情境下,经历相似或相反的说话者通过对标签的认同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的诉说。通过这种诉说,在诸如就业求学等普遍性的压力面前,人们仿佛不再孤独,能经由此意识到“原来在我之前许多人都曾走过这条路,也都见过路上的雾霭与荆棘。”这种集体的情感共鸣在很大程度上能给予人心灵的抚慰。
        只是,这种以戏言的方式消解人生命题的沉重的方式,虽能提供“情绪价值”,但却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二、用论据替代分析论证

这是大家在写议论文时经常会犯的一个问题,其解决方法在于:

①写作者本身必须先意识到自己的文章存在这个问题,即分析的话特别少,但事例(常表现为人物论据)占的篇幅特别多;

②拿2~3道题去练手,尝试不要运用任何事例,用纯说理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③在日常写作中,努力地层层分析,往下深挖,训练自己的分析思维。

当然,也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分析方法,进行系统性地学习。

高分议论文养成术:写好「归因分析」

温馨提示,超长干货预警,可以先收藏再慢慢看~ > > 本 文 目&n

一开始可能会很难,但只要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相信“平芜尽处是春山”。



君子宜净拭冷眼,随处阳春可纵神

文/爱吃飞枝的飞枝

  林宛瑜在面对传统赋予女性的期待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中毅然选择后者,相较于被情感所羁绊束缚,远走米兰奔赴设计的理想前程。年少射出的子弹在如今正中眉心,在轮回的叙事里,她完成了认知的祛魅。然依我刍荛之见,质疑和理解固然是生命的前奏,但成为与否,我们仍需诉诸自身,存理辨慎行之思,怀纯臻笃行之志。

  质疑是年少时不谙世事的浅薄,在自我认知和社会现象的观念错位里诞生出价值观的冲突;而理解则是伴随着阅历和体验的日益丰富下对差异的包容和悦纳,以清醒的姿态同世界握手言和。史铁生从不曾与母亲共情到母亲离世后方如梦初醒,在园中的车辙里真正读懂母亲,成为他心中永远的地坛;幼时的马吕斯厌恶身为波拿巴派的父亲,但在得知父亲溘然长逝后,他才逐渐开始了对父亲的钦佩和理解,最后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化身为坚定的共和派的人生旅程。在视角的轮换和处境的变化中,个体逐渐开始理解世界的纷繁本相,伴随着认知画卷的逐渐展开,完成了从质疑到理解的蜕变。

  跨越质疑的门槛,达到共情的境界,我们从身份认同的起点抵达与现实和解的终点时,已然获得了内心的成长。此后的成为虽然通常源于对身份认同和解而产生的选择,但客观的审思也难免受到主观感性的影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处境有时会左右个体的思考。究其根本,往昔眼界的局限导致对人或物产生的误判,会在成长之后变成回旋镖;但好在,当下信息的预演降低了犯错的成本,通过观摩“镜中我”,我们提前得到了“成为”的经验。(观察深刻)仿佛上帝视角,我们开始直观地看见,从厌恶父母的管教到苛责孩子的不争气,教育在此刻形成了最大的闭环;我们开始真切地体悟,从认知的非黑即白到长大后明晰生活的灰色地带,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生发出感同身受的慨然。(这里缺了一环,在【理解明晰】和【萌生跃出成为的循环怪圈想法】中间,是“我”发现大部分人选择的成为不是“我”想要的“成为”,故而才有跃出“成为”之思、之抉择)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应该如何避免陷入重蹈覆辙的缧绁,跃出成为的循环怪圈当中呢?

  在卷帙浩繁的人生篇章里,质疑理解再到成为的动态过程中呼唤情感和理智的双向奔赴。成为并非落入群体认同的从众怪圈,从而陷进趋俗附势、随波逐流的淤泥,如骆驼祥子那般在冰冷麻木的世俗中沦为行尸走肉;真正的成为是有本心横贯其中的选择,是拥抱多种可能和自由的主动成长。在造句格式风靡流行的背后,我们不仅需要用感性去共情思考别人的价值观,同样也需要用理性去锚定坚守本我的选择。须知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在质疑中理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允许成为自己。

  舍弃模仿和重复的旧路,不被世俗定义的成为所局限,在鲜活的生命里允许海啸、风浪,成为势不可挡的风暴本身,才是我辈新时代青年应当书写的人生命题。君子宜净拭冷眼,随处阳春可纵神。愿你我皆能阅尽生命本色,历经百转千回后,纵神于春和景明,且行且歌。


层层递进,分析深刻。文章从材料内容引入,先借宛瑜之例展现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接着亮明中心观点;中间从认识论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了从质疑到理解的变化原因,运用“身份认同”“镜中我”等理论,将分析从理解引向真正成为,层层深入,展现了极强的思辨分析能力。

升格建议:

首段内容逻辑有误,被年少射出的子弹正中眉心的是十多年后的网友,而非宛瑜。

修改示例如下:

        林宛瑜在面对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期待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中毅然选择后者,相较于被情感所羁绊和束缚,她选择了远走米兰,奔赴自己的理想前程。这一举动令当时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众难以置信,出现了许多指责的声音。但事情在多年后又有了反转,大批网友在重温剧情时开始认同宛瑜的选择,甚至选择“成为”宛瑜。年少射出的子弹如今正中眉心,在轮回的叙事里,大部分人完成了认知的祛魅。从这个角度来看,质疑和理解是生命的前奏,但成为与否,我想,我们仍需诉诸自身,存理辨慎行之思,怀纯臻笃行之志。

在分析从“质疑”到“理解”这一过程时,文章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点明人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拓深的过程。除这一点外,还可从“社会期待或社会思潮具有随时代发展的特点”切入,体现当代社会从以社群关系为本位向为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过渡和转变,这一变化也促成了人们从“质疑”到“理解”的变化。

第四段内容的论述缺了一环,为方便查看,已用红字标明在文中。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文/暗叹梨花开

  岁月是不容折身的单行道,行之匆匆,却也道道辙痕。透析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的成长与成熟翩然流连于三个阶段:从对未知提出质疑,到理解原来质疑的事物,再到成为其中的一员,融入其中。

  面对未知的事物,质疑是对其合理性的主动思考,理解是经过思考后的认同。《石钟山记》中,苏轼质疑《水经》中对石钟山的描述,实地求证后最终理解了郦道元笔下“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沈括质疑《大林寺桃花》中花开时间的矛盾,后来亲自考察终于理解了白居易笔下“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由于海拔高低引起的气温不同。由此观之,质疑激发人们探索未知,是理解的起点;理解使人们认同所质疑的观点,是质疑的延伸,二者体现于人生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然而,在信息交流空前迅速的时代,从质疑到理解,必须重视的是思考的过程。倘若抛弃了思考去理解或是质疑,不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缧绁,如此对人生成长的意义是机械而空洞的。(观点深刻)

  质疑、理解、成为三者中,“成为”是关乎心智成长和成熟的核心命题。从“理解XX”到“成为XX”,表现为人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向认知对象逐步靠近,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从社会层面看,这也是一个人面对规则从适应到融入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解是成为的基础,如果将“理解”这一步骤省去,“成为”或许就不再是主观的价值倾斜,而是被动的人生路径选择。然而悲观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受到思维定式和社会评价等影响,成为了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那么,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理解”真的就要“成为”吗?不然。最简单的例子如宗教信仰者或素食主义者,我们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要“成为”这样的人。“理解”是一种认同,但并非就意味着“适合”,面对未知事物,在“理解”之后继续“质疑”,又何尝不是一种追寻更适合自己的“成为”对象的方式呢?

  近日“质疑XX,理解XX,成为XX”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引发了一场新的模仿高潮,如“质疑企业家,理解企业家,成为企业家”“质疑小丑,理解小丑,成为小丑”……然而,其作为网络流行语存在,具有的自嘲、调侃的消极属性是不值得提倡的。对青年人而言,我们更应回归现实,脚踏实地而非在网络上寻求虚无的精神寄托,直面压力而非以扭曲的价值剥离现实的苦痛。乱花渐欲迷人眼,把质疑、理解落到实处,方能成为真正个性鲜明的自我。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常疑终得解,笃行可得成。觅质疑、理解、成为之阶,拾级而上,奏鸣人生华章!


善用句式,思考深入。本文作者在分析“质疑、理解、成为”的三元关系时,善于运用“A是B的……,B是A的……”的关系句式和“如果将B省去,那么C……”的假设句式,阐述和展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使得文章分析分析深入。除此之外,“质疑”和“理解”中间必须有“思考”,“质疑XX,理解XX,成为XX”句式背后有一股自嘲意味等观点,也展现了作者思考的深刻。

升格建议:

本文可优化的地方主要在于第三段尾部和四段。

第三段尾部在论述“理解”之后是否导向“成为”时,转折较生硬,且用论据替代了部分分析论证,使得分析不够深入。

第四段最终的落点放在“应回归现实,脚踏实地而非在网络上寻求虚无的精神寄托”上,偏离了主题,削弱了论证。

前面的修改方法可先参考阿君在练笔情况总结部分给的建议和示例,在阐明“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后,再提出破解困局的方法,将话题重新引到“成为”上面来。



与这道题类似,偏向“生活思辨化”的题目还有下面这些,对应的范文可点击链接查看:

现代文阅读Ⅱ《阿舒》中老支书抒发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对十七岁的阿舒很有启发。这一感慨,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拂罢攀比魔镜,细嗅本我芬芳》

 内 容 提 要 ▣题目类型:观点类材料作文▣适用主题:认识自我、青年成长、平常心、正视比较、心理健康、淡然处之▣行文思


“子弹文学”是一位读者在史铁生《我与地坛》的书评中写的一段话:“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东西,是一个人十三四岁的夏天,在路上捡到一支真枪。因为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扳机,没有人死,也没有人受伤,他认为自己开了空枪。后来他三十岁或者更老,走在路上,听到背后有隐隐约约的风声。他停下来,转过身去,子弹正中眉心。”意思是一个人长大以后会为年少时犯下的错误买单。曾经的行为举止在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后果,却在日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为青春谨慎“上膛”》

 内 容 提 要 ▣题目类型:观点类材料作文▣适用主题:青年成长、热爱生活、自省精神、认识自我、突破自我、把握当下▣行文


(图片来源于pexels,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