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高中练笔:读书有啥用?

读书的快乐是痛苦的快乐



高三学生小明热爱读书。王佐良在《上图书馆》中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让小明感受到了读书的奇趣及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而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则让他领略到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周末休息,小明与室友上学校图书馆阅读,室友拍了张他托着眼镜看书的照片,小明觉得意境不错,顺手就上传到社交网络。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网友丙:高三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周学习身心俱疲,去图书馆读书有个啥意思,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要求:请你以一位高三学生的身份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联系现实,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 题型辨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任务驱动型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指令,并对写作对象、角度、范围、问题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需要紧紧地围绕题干的材料与要求进行构思。

这道题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考生代入身份,发表驳论。题干已明确了限制条件,需要我们从情境出发,思考其问题本质,展开论述。

写作前,要读懂材料及任务要求,抓住现象核心问题,由点及面,合理发散。

 2 题干解读

【写什么】

(1)看清题目要求。

“请你以一位高三学生的身份”意味着我们要站在高三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思考。

“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三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整合,三选一即可。

“写一篇驳论文”意味着要按照驳论文的要求,先破后立,批判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


【怎么解】

(2)给材料划分层次,分析每一层的内容。

整则材料可以划分成2层。

第一层即第①段,交代了驳论发生的具体情境——表达热爱阅读的照片引发网友热议。

第二层即②-④段,具体展示了网友甲乙丙的讨论,也就是我们要进行批判的内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抓关键,挖实质。

①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

此处网友甲将“晒读书”与“晒美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晒美食”比“晒读书”更“实在”。为什么网友甲会这么认为?他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可以关注“实在”一词。“实在”可以理解为真实、扎实。与“晒美食”这一行为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在网友甲看来,美食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让人填饱肚子,它精致的外观和摆盘还能满足人们拍照的审美需求,甚至于是晒照片的社交需求。综合来看,这些需求都更偏重物质,即网友甲认为“晒读书”这种无实际物质所得的精神追求行为是无用的。选择批驳这位网友的小纸条可以把思考重点放在物质与精神追求上。


②网友乙: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已经问世,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答案,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去图书馆读书吗?

此处网友乙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思考,比起去图书馆读书,使用人工智能能够更加迅速便捷地获取答案。这里,网友乙将读书的作用于人工智能的作用等同,而忽略了读书本身对人类精神的滋养。实际上也是将读书这一行为简单地工具化,与人工智能等同起来。选择批驳这位网友的小纸条可以把思考重点放在:读书本身在哪里有别于人工智能?它能够给人类带来什么意义和价值?

③网友丙:高三了,时间紧任务重,一周学习身心俱疲,去图书馆读书有个啥意思,不如去喝杯奶茶,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此处网友乙从劳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小明的放松方式提出质疑,认为周末应该采取喝奶茶、看电影等方式进行放松,而不是去图书馆读书。这意味着,网友乙认为读书并不是一种可以让人放松的娱乐手段。他忽略了周末自主地前往图书馆进行阅读是一种非功利性的阅读,与在校学习不同。择批驳这位网友的小纸条可以把思考重点放在:阅读除了给我们带来知识外,是如何充盈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眼界的?


综上,我们对材料进行了拆解与提炼。

最终,我们要回到题干给我们设置的限制上来——“高三学生”“针对材料中某一位同学的看法”“驳论文”。这意味着我们要站在高三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读书,应该如何选择周末的娱乐及消遣方式。

(3)对解读出来的内容进行提问、思考。

其实,无论驳斥哪一位网友,最终都会回归到这些问题的讨论上来——读书有什么用?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为什么除了学习以外还要读书?

【怎么写】

(4)回答上述的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找到立论方向。

首先,读书有什么用呢?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笼统的回答我们都可以说上很多,比如,读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读书可以滋养人的身心、读书可以使人类文明进步等等。类似的话语我们可以说上很多很多。可实际上我们要先明白的是,当从“有没有”用这个角度来评判读书的价值时,我们已经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了。这样思考出来的立意会使得读书与美食并无二样,只是在比较谁更有用一点而已,无法从根本上讲明白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构思论述角度时,我们要先跳脱出这层逻辑,再来思考。


所以,我们实际上要思考的并不是读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而是读书会改变我们的什么。

比如,读书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身处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我们观看世界的窗口早已被互联网资讯切割成碎片,数据化为流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逐渐丧失对事物的批判力与反思力,成为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崇尚物质享受,只有物欲而没有灵魂,接受现实,屈从现实,不再批判现实。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在闭塞的“信息茧房”里,读书能够为我们的世界打开一扇通往多元的窗户,让我们看见更多丰富多彩的世界与思考,从而更好地观照现实。

又如,读书会改变我们看待自我的方式。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我们没法在书本里淘出什么钞票来,但我们能在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客的文字里淘出同一份望月怀远的愁绪,淘出同一份金榜题名的欣喜。读书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开阔,使得我们更好地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与伙伴,更好地认同自己,塑造自己。


再如,读书会改变我们看待快乐的方式。

有些快乐很简单。它可以是一份美食,一条搞笑视频,一个没有家庭作业的午后。但简单轻松的快乐总是转瞬即逝的,空虚的。试想每一个刷完短视频的深夜,快乐的小火苗总会和屏幕一同熄灭。而读书带给人们的快乐是一种痛苦的快乐。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的过程总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在视觉文化如此盛行的当下。但读书能带给人的快乐并不会随着书本的合上而消散。读书会使得我们感受世界的感官变得更加敏感。它会让我们知道历史兴败、人情冷暖、自然情志……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只是读书,更是在字里行超越时空交换着人与人之间灵魂的颤动。读书的快乐更为绵长,且伴随终生。因为看到月亮,我们便能够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到河流奔涌,我们便能够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最后,回到立足点。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为什么我们还需要除日常学习以外的读书呢?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们要为自己而读。

高三只是一个节点,而读书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业”。我们要做的便是学会不抱功利心去阅读,享受阅读的过程。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我们要为社会而读。

肤浅喧哗的社会呼吁着反思与批判,呼吁着思考的声音。高三,意味着成年,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我们的声音,就是社会的未来。


(5)找准切入角度,展开论述。

理解好材料的含义后,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网友的观点进行批驳。在整理文章结构时,要符合驳论文的写作思路。

如,可以对网友甲“晒读书有啥意思,晒美食不是更实在更有意思”的观点进行批判。

先破——指出这个观点过分强调人的物质追求而忽略了读书能够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

后立——论述读书的意义与价值,强调精神追求对人的重要性。

再修正(避免观点太绝对,容易显得思想浅薄、思路单一)——诚然,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在本质上并不冲突。我们可以享受当下物质世界生活的美好,也可以通过读书汲取丰富内心的能量。但我们不应将读书以“实在”为衡量,与“晒美食”放在一个天平上。要去除“读书无用论”,正视书本的价值,知识的力量。

温馨提示:在阐述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时,切忌“张口就来”,切忌套话、空话。不能只说读书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而不明确为什么。对于读书的认识能否深入,能否具体且深刻决定着文章是否能与他人不一样,是否能出彩。


 3 立意参考

1.读书之用,在于涵养

2.驳“读书工具论”

3.AI虽好,难替书海

4.选择通往真正快乐的路——书海


时代浮躁且喧哗,甚至于书都有人压缩成几分钟的视频,嚼烂嚼碎后再喂给我们。可读书本身就是一场没有捷径的旅程。我们必须一字一句地读,一行一段地还原一个故事,明白一段历史。在当下,似乎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替代读书,但我们却又是那么地看重书本,看重阅读。对你来说,读书是什么呢?欢迎留下你的想法!


(图片源于pexels,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