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文段小课堂|《读书的力量》

央视纪录片教你怎么写“文化”与“思想”~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考查大家的人文素养,而很多小纸条表示,关于“文化”“文明”这类的考题实在是太难写了……其实,写好这类主题,平日里的阅读积累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一些表达的小技巧小窍门,那更容易写得出彩,让文章锦上添花。

本期文段小课堂,纸条君就来与大家分享纪录片《读书的力量》~

《读书的力量》正式海报


 关 于 “文 明” 与 “承 载” 

  字为世间至宝,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这些附着着字符的纸张,不但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

——第一集《文明根脉》


  如果将人类的三百万年进化历程压缩成24小时,那么,在最后的3分钟里,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才不期而遇,使得现代意义上的书籍脱颖而出。而就是在书籍伴随人类的这3分钟里,无论是处于时间纵轴上的古代文明,还是处于空间上横轴上的异域文明,终于由各自的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就是这短短的3分钟,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了更为丰富的色彩和更为广阔的视野空间;就是这短短的3分钟,世界日新月异,在目不暇接之中“换了人间”。

——第一集《文明根脉》


纸条君的悄悄话

1. 在写关于某种人或事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时,可以用短小、精简、有力的对称短句的组合,把这些力量具体化。

第一段中说文字“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贱者富贵、疾病者康宁”,就运用了句式“(描写对象)+能使(形容词A)者(形容词B)”(注:A与B为反义词),如果用来描写梦想就可以这样写:

  “梦想的力量,能使平庸者闪光,沉沦者奋起,弱小者坚强。”

后半句中的“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还印刻着人类文明的密码,蕴藏着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虽同样是“(描写对象)+(动词A)着(名词B)”的句式,但可以用逐渐延长的方式,把论述的力量加强。例如:

  “历史记录着人,讲述着充满魅力的故事,蕴藏着能使我们看清世界真相的丰富哲理。”

2. “文化”与“文明”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如果我们能从宏观上观察它的动态发展,使用比喻将状态/过程具象化,就会让文章具有力量感和质感。

比如文段中,将人类的发展史比作24小时,再将文化交融比喻为“由各自的流淌的涓涓细流汇聚为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河”,把虚的文化写出了一种汹涌澎湃的实在质感。




 关 于 “思 想” 与 “进 步” 

  《天演论》成为推动近代中国嬗变的嘹亮号角,“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为许多的社会精英所接受,并把它作为救亡、维新、与革命的主要思想武器。就在这一时期,随着民间出版机构的日渐兴盛,来自大洋彼岸的各种书籍,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大量的现代思想和文化,正是以书籍为载体的广为传播,才催生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改变古老神州的沧桑巨变。厚重的历史之轮,终被这些看似柔软轻薄的书页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第三集《历史之轮》


纸条君的悄悄话

1. 挖掘历史的深度。第一个段落从《天演论》出发,延伸到其他大量的各种各样书籍。思想文化的力量,是推动历史的“嘹亮号角”。

在论述某一主题时,可以留意寻找某一代表性的源头作品,从它作为起始来推进后文的论述,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素材,比如:

  “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源头,二者刚柔并济,共同描绘着世世代代,中国读书人的精神世界,于进退之间步履从容,成败之下面色坦然。”

2. 在描写时代发展、青年奋斗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句式“厚重的(时代/历史)之轮,终究被(群体/精神)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摧枯拉朽。”

3. 善用反义词,通过对比突出思想的深刻、文字的力量感。历史的“厚重”与书页的“柔软轻薄”的对比,直观地表达出文化这一种“软力量”的强大之处。




 关 于 “追 求” 与 “理 想” 

  《聊斋志异》问世后,上至宫廷大夫,下至市井妇孺,无不啧啧称奇。作家莫言曾评价说:“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这或许是上天对蒲松龄的另一种成就,假如不是科场失意,柳泉边怎会有一位煮茶待客的老者,聊斋里又何来那许多神游四方的想象呢?

  回首千年历史,那些活跃于乡间,或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或著述传世的落第者,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群体,其中不乏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这样自成一派的大家,他们用读书人的视野和胸怀构建起中华文明宽厚深广的底盘,成为这个古老文明虽历经风雨,却绵延不断的坚强支撑。

——第四集《书写人生》


纸条君的悄悄话

1. 发挥合理的想象,描摹历史人物的形象。段落中写蒲松龄是“柳泉边一位煮茶待客的老者”,赋予人物以生活气息与艺术色彩。用这种笔法描写“苏武”,便可以是“于北海苦寒之地,手持旄杖、身抵霜雪的牧者”。由此,让内容显得灵活生动,也增添了文字的画面感。

2. 善用“以少及多”“以小见大”的手法,来扩大文章的视野,把人物素材运用到更高的层次。

段落以蒲松龄为切入点,挖掘他身上“落第者”的特征,放大目光的范围,“回首千年历史”,列举了一系列的“落第者”,突出共同的特征,即没能及第入仕,却仍以自身所学,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在运用人物素材时,可以多学学这样的手法,将某一个人物作为着眼点,挖掘他/她身上的某一特质,再引出相类的人物群体,写出他们的闪光点/贡献。




 关 于 “物 质” 与 “精 神” 

  在深圳中心书城的二楼天台,这家24小时书吧,自2006年11月1日开业至今,就没有停业过。十一年,近四千个夜晚,书吧的灯火从未熄灭。而类似这样24小时不间断营业的书店,也同样出现在北京、武汉等城市,它们就像一座座文化的灯塔,为发展迅猛的城市照亮了黑夜中的一方书桌,为读书坚守着物质浪潮冲击下的一片精神净土,这灯火也是中国的希望。

  在中国以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巨人身躯面向世界的今天,文化的跟进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一个社会提升文化的首要依托,就是读书的力量。

——第五集《全民阅读》


纸条君的悄悄话

1. 灵活运用具体的数字和物象、意象词。段落中用了“24小时”“2006年11月1日”“十一年”“四千个夜晚”等数量词,还有“一方书桌”“一片精神净土”“世界第二”等具体或抽象的词汇。我们也可以参照这种方式来突出主题,如余秋雨写莫高窟:

  “在沙窝中一串串深深的脚印间,在一个个夜风中的帐篷里,在一具具洁白的遗骨中。”

2. 联系具体而微小事物与宏大而抽象的主题,以小见大。段落中由“一方书桌”见“一片精神净土”,我们也可以参照这种写法,比如描写中国近代先驱、爱国志士时,可以写:

  “有志青年,在一盏灯下,执一支笔,写出一片燎原之火。”




 练 习 作 业 

《读书的力量》中的精彩文段就介绍到这里啦,这些段落大家都在小本本上记好了吗?学习之后还需要在练习中巩固,下面是作业(敲黑板),请看题目:

请小纸条们从文化、读书、传承等方面自选角度,用纸条君教的方法在下方文段区练习论述“读书”的益处,可以写文化力量,也可以写个人追求,也可以写历史传承……字数控制在140字以内,期待大家各展身手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