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残云
从昔时佛家所谓“看山水”的三种境界,到如今我们对宛瑜放弃爱情的质疑、理解和成为,无不彰显着人看待问题的深度会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而深刻。当我们因个人经历而有所成长,我们的眼界也会随之变化,认识也便由最初的质疑、理解走向成为。
质疑是我们初看事物时的海市蜃楼,体现着我们内心的懵懂无知。当我们初次看待某一事物时,我们会因自身经历的牢笼而被束缚眼界,进而只停留在表面上的面纱,正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境界。正如晋惠帝在得知百姓食不果腹时,因缺乏经历而发出“何不食肉糜”的愚蠢之言;又似太白幼时因“小时不识月”而“呼作白玉盘”的淳朴童言。我们时常因经历的匮乏而对事物产生质疑。这种质疑是不稳定的,它会因我们自身经历的丰富而消逝,由此,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便到了理解。
理解是我们再看事物时的管中窥豹,体现着我们经历的羽翼渐丰。此时的我们已历经百事,自身的经历开始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某些曾被质疑的事,也因与我们的经历相符或相似,而被我们所容纳。此时的我们正是认知的飞速增长阶段,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君可见,介甫一眼看透北宋盛世下的危机,大刀阔斧开启改革的步伐,这源自于其自身的经历;君再观,韩信在战场上肆意驰骋,被后世誉为“兵仙”,这来源于他对兵书的饱览。但此时的我们虽较之前已有进步,可依旧仅是局限于眼前,无法看到事物的内核。因此,王安石忽略了贵族利益而致变法失败,韩信更是看人不深而惨遭杀身。当我们将自己放于生活中反复淬炼,才能拥有犀利的目光。
成为是我们终看事物时的一览无遗,体现着我们眼界的炉火纯青。这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至高境界,此时的我们历经人世沧桑,对事物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有时会做出与最初相反的行为,这不是对初心的违背,而是对自我纯粹内核的坚守。忆往昔,张良深谙鸟尽弓藏之道,随汉王征战多年,最终选择明哲保身,无愧于“谋臣第一高人”之称;再回首,范蠡清楚越王的为人,在辅佐其成就霸业后,功成身退,成为了富可敌国的“陶朱公”。这是我们成长的终点,在踏遍人间烟火后,我们或许终会成为曾经质疑的人。
正如屈原之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长之路如此漫长,我们需要拥有不凡的信念。当我们经受住“望尽天涯路”的迷茫,怀揣“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从质疑、理解走向成为,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