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文化科技相凭依,增辉日月看今朝

当人工智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便利,快捷之余是更多行业的焦虑与不安。然而,面对科技踏足文学之势,余华毫不留情地否决科技制造的文学产物。而科技真的与文学“风牛马不相及”乃至“水火不相容”吗?实则不然。科技与文化其实可以“和谐共处”甚至相互促进,关键在于当今人们如何看待与利用二者。

诚如余华先生所言,那些看似”完美”的人造小说,实际上平平无奇,这也暴露了科技的一大弊病:不带情感,单纯整合与模仿。而在文学创作中,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才是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核。由是观之,智能创作是不具备创作的灵魂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病榻之上归有光的悲痛悼词;“真正的猛土,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裹挟于沉沉暗夜中鲁迅的磊落陈词。或是戚然伤感,亦或是慷慨激昂,我们为之感动的,不是只言片语的无病呻吟,而是了解作者生平故事后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这是作为程序和算法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然而,尽管科技所创造的文学作品无法展现作家的情感态度与精神力量,我们也不能将科技“一棒子打倒”。若是科技创作的确毫无价值,人们也不会对ChatGPT青眼有加,正是因为人工智能快捷迅速的特点顺应了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科技打造的文学作品才得以“走红”。相比之下,传统文学的晦涩与耗时让越来越多人对文学经典望而却步。也许一个人读完《莎士比亚全集》也不能准确说出其语言风格,但只要在ChatGPT上输入几个关键词,一篇洋洋洒洒的莎士比亚风小说随即生成。从这个方面看,虽无情感与内涵的科技可以对文学经典进行保护和整理,让更多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科技对文学有利有弊,文学也并不是被动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学造就了科技。当人们在为DDT的发明沾沾自喜时,蕾切尔·卡森却用文字挽救了无数个本该“寂静的春天”;十九世纪的儒勒·凡尔纳在小说中预言了电动潜水艇,如今已大量生产;“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本是充满文学气息与神话色彩的故事如今在中国成为现实。文学,是理想的,感性的,具有纯粹性,也正因其敢想敢为,理性的科学技术应运而生。

文学与科技更像一对“欢喜冤家”,时而互不相让,时而相互凭依。因此要想让二者相互促进,今朝的我们手握选择大权。所以,唯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二者方能长远发展。科技应为传统文化搭建时代平台,而不只是作为人们娱乐消遣的存在;文化应适应时代潮流,在字里行间挖掘时代特色与创新力量。二者本可相得应彰,何乐而不为?

科技与文化,创新与传承,这是我们的时代任务,亦是时代发展必选之题。唯有平衡二者位置,融合二者优势,方能增辉明,补益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