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光辉荣耀的勋章背后,凝聚着的是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负重前行的奋斗者的心血,他们在漫长的时间年轮里坚守一隅,刻苦攻坚,以智慧与毅力为桨,在浩浩汤汤的时代长河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适用考点:
科技发展、民族脊梁、团队精神、科学精神
往年真题:
2014年辽宁卷《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017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
2020年天津卷《中国面孔》
2020年北京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
今日之北斗,已取得史诗般的进步和成就。“三步走”的战略路径,从“梦想在望”变成“梦想在握”。
▣关键词
选择、青春无悔、迎难而上
▣荣誉成就
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中国第一枚中程地地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
▣事迹回放
作为中国北斗系统建设的“元老级别”人物,孙家栋见证了中国航天跨越式发展过程,更见证了北斗系统的崛起与强大。有人说,孙家栋的一生是幸运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对此,孙家栋却坦言他的幸运之处在于做出了人生中关键的选择——留学归国就加入了中国航天大军。
1951年9月,孙家栋因品学兼优,被派往苏联学习。学成归来后,他本以为要和航空事业打上一辈子交道,没想到回国后便被分配到当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部。面对这一让人措手不及的工作调动,孙家栋倍感压力,但却顶着压力迎难而上,一头扎进了导弹研制的相关工作中,这一做就做了9年。
为了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顺利发射,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担任院长的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7岁的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此时,作为年轻“后辈”的孙家栋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的副主任,但他毅然选择服从上级安排,放弃自己熟悉的领域,再次重新步入一个新的陌生领域。从此,孙家栋为之奋斗半生的卫星事业,逐渐拉开序幕。
1969年,周恩来总理前来听取卫星工作汇报。当钱学森介绍孙家栋时,周总理握住孙家栋的手说:“哟,这么年轻的卫星专家,还是小伙子嘛。”时光荏苒,如今,早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孙家栋,虽已离开北斗系统工程总设计师的岗位,但始终心系北斗,他深为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航天事业、北斗事业而自豪。
▣关键词
责任担当、奋勇拼搏、“中国速度”
▣荣誉成就
全国政协委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事迹回放
北斗建设过程漫长且曲折,每一个过程与环节都不容小觑。2007年,是我国北斗建设史上“惊心动魄”、极富传奇色彩且至关重要的一年。通常来说,根据规定,导航卫星发射上天必须要有合法的轨道位置和频率资源,早在2000年4月18日,我国在国际电联组织成功争取到这一宝贵资料,但同时被要求在7年内发射卫星并成功收到信号,否则就要自动退出。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北斗团队全员集中火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然而,在2007年4月,当卫星伴随火箭进入塔架,发射准备在即,意外情况发生了——卫星的应答机出现了异常。此时留给杨长风和团队的修复时间,只剩下72小时。在这样紧张且关键的时刻,杨长风明白必须要保持冷静,任何细小差错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随即,他们立刻赶往成都,重新进行检验测试。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4月14日,这颗肩负着重要使命的北斗卫星成功发射。此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七年之限”只剩不到4个小时。
如今,当再回首当年北斗建设的往事时,我们会愈发明白,当下北斗系统建设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有因可寻”的,它离不开历代北斗人背后的艰辛付出,也离不开“北斗精神”作为精神支柱的有力支撑。正是靠着北斗人这种迎难而上的奋勇拼搏精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见证下,杨长风和团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性成就。在为期两年的时间里,我国发射了30多颗卫星,书写了世界卫星导航的发展史的新奇迹,被称为“中国速度”。
▣关键词
青年人、奋斗者、打破质疑
▣荣誉成就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顶层设计专家
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导航技术专家组组长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事迹回放
被誉为“北斗将星”的王飞雪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领域的研究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北斗系统建设被“信号快速捕获”这一瓶颈问题卡住近10年。而那时,刚读完博士的王飞雪和几位同学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干劲提出一套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与信号接收技术方案,请缨攻关任务。
“这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岂是儿戏?”“这个难题别人耗费10年功夫也没有攻克,几个年轻人能行?”当时,面对一群年轻人如此的“鲁莽”行为,各种质疑声也是接连不断,他们的方案甚至在很多内行专家眼中也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有时,奇迹的创造“工具”是那么地微不足道、难以引人注目。“一台计算机、四万元经费、十平方米仓库”构成了王飞雪他们这个年轻团队的全部家当。在默默奋战攻关了3年之后,当显示器显示出信号捕捉成功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的汗水所浇灌的果实终于散发出芬芳,“几个毛头小伙”就这样成功攻克了困扰十多家单位、数十位专家十多年时间的问题,质疑声也逐渐被赞叹和美誉所淹没。之后,基于研究的结果之上,王飞雪和团队成员再接再厉,最终成功研制出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和信号接收系统,其成果也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动北斗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贡献出重要力量。
“不经风雨,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青年时的孙家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跨界”任务,他敢于下定决心,将困难视为“磨刀石”,尝试走出原来的舒适圈,在烟火尘埃中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新知,接受新挑战,最终在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中,练就了愈发过硬的本领,逐渐带领国家的北斗事业从“受制于人”走向“自主可控”,从“区域服务”走向“全球指路”,实现质的转变。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对于科技领域的重视,全球化科技格斗场中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杨长风正是在这样“步步紧逼”的科研环境下,不断追求卓越,与时间竞跑,争分夺秒完成最后的攻坚克难任务,在数不清的“极限挑战”之中,用实力和结果重新定义“中国速度”。
▣ 本文最终修订于2020.12.16,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