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名著书摘|如何拆解一部《西游记》?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86版电视剧《西游记》,如同一部永不落幕的传奇,成为跨越世代的共同记忆。或许大家曾有过遐想,将自己悄然代入那位神通广大、机敏制胜的孙大圣,风驰云走,降妖除魔,护持正义。

原作《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将“玄奘取经”的历史事件神化、幻化,使之脱胎换骨为一部充满奇幻色彩与哲思妙趣的鸿篇巨制。鲁迅先生曾精辟评析《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在神魔交锋的尘寰间,我们可以洞见谑浪笑傲之态与深蕴的天理人情。

作为一座文学宝藏,它是贯穿中学乃至大学语文应试的经典题库,我们该怎么将它细细品读、化为己用呢?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豆瓣


 关 键 词 

文化传承与创新

流行与经典

责任担当

团队合作

 作 品 信 息 
▣名称: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

▣作者:吴承恩

▣创作年代:明代

▣体裁:长篇小说

▣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故事梗概:

  东胜神洲,花果山上一灵石孕育出世,他拜师菩提学法后被赐名“孙悟空”。因他神通广大,玉帝赐职为“弼马温”,在得知其实为马倌后,怒而归山。而后应天庭传唤,悟空再次上界,又因乱蟠桃宴、窃金丹,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镇压于五行山下。

  后来,他与猪八戒、沙僧一同跟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路途邈邈,长达十万八千里;妖怪谲诈,善用障眼法、乔装人样迷惑人心;风雨不测,踱步火焰山,攀越狮驼岭,淌渡黑河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功德圆满。

 素 材 盘 点 

(一)名词解读

1.泰极生否

第九十一回中,得知唐僧为妖邪捕获,悟空训斥护法神祇疏忽职守。对此功曹辩解道,唐僧被捕的原因在于泰极生否——唐僧师徒在金平府慈云寺赏灯游玩,乐盛成悲,被犀牛精捕获。后告诫人们,任何事物发展到极致时,可能潜藏着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风险。

2.树大招风

第三十三回中,悟空被银角大王遣来的三座大山所压,感叹自己“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即一棵高大的树容易引来强风的摇撼,喻指人一旦声名显赫,便会成为他人嫉妒、攻击的目标。

3.划地为牢

第五十回中,悟空在外出化斋前,用金箍棒画了一个阻妖圈以保护唐僧等人,八戒戏谑地将其称为“划地为牢”。后用以所指那些自我设限,不愿或不敢超越既有界限去探索尝试的人。

4.分文不受

第七十九回中,比丘国国王拿出两盘散金碎银,作为唐僧师徒的路费。唐僧坚决推辞,分文不受。原指一毫一厘的钱也不接受,后来用来比喻不计较报酬、坚守道义的行为。


(二)语录金句

1.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第七十四回

唐僧师徒一行在取经途中遇到一座极高峻的山峰,唐僧心中生畏,担忧是否有路可通行,悟空以此话勉励。意为无论遭遇多么棘手的问题,也一定会有解决之道。

2.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第十三回

唐僧以此回应僧侣们对取经任务的担忧,心中滋生万般欲求,便召来千种烦忧;待诸欲消泯,诸扰亦随风。启发世人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需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第八十七回

意为:如果行善或作恶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报应,那便是上天徇私舞弊。在此强调了善恶报应的必然性和公正性,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馀。

——第二十八回

在孙悟空归顺唐僧、成为取经队伍的一员后,唐僧经常以此话告诫悟空。比喻行善无止境,作恶虽少也算多,警示人们要积善远恶。

5.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

——第七回

意为:富贵功名虽为天定,命运安排无法左右,但为人不能因此放纵私欲,做出违背良心的事。

86版《西游记》剧照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三)人物形象

1. 孙悟空

▣事迹:孙悟空,一位天生自带傲骨、大显神通的传奇英雄。他不受天禄,大闹天宫,无视天规戒律,以一己之力对抗十万天兵天将。其后孙悟空化身取经之路的护航使者,巧战恶鬼、智斗邪魔,屡助师徒化险为夷。他爱憎分明,对善良弱小者慈悲,对妖魔无情。他神通广大,英勇善战,力拒十万天兵、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虽三遭唐僧误解驱逐,他忍辱负重,不计前嫌,忠诚回归。孙悟空,这位被称“泼猴、美猴王、齐天大圣”的角色,是动物性、人性、神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

▣适用主题:团队合作;责任担当;英雄精神

2. 唐僧

▣事迹:唐僧“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尽显佛子之气。其庄重威仪与儒雅气质浑然一体,他在《西游记》中无疑是最为明心见性的圣僧。他待人温文尔雅,每抵达新国皆与国王以礼相待;为贫困人民布施食物、用自己的袈裟为寒者保暖。他信念坚定,心怀虔诚忠贞的向佛之心,在生死攸关之际向妖怪表明心志:“万望慈悯,留我残生,求取真经,永注大王恩情,回东土千古传扬也!”尽管身体羸弱、体力不济,在取经之路上他未曾有丝毫懈怠,始终矢志不渝地前行。

▣适用主题:高尚品格;抵制诱惑;不忘初心

3. 猪八戒

▣事迹:外愚内精的猪八戒是极具人间烟火气的角色,他身上具备贪吃、好色、懒散、爱抱怨的人性弱点,同时兼有知错能改、乐观幽默的优点,显示出人性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当唐僧身处险境,他力劝孙悟空放下芥蒂,挺身而出,共赴黄袍怪之巢穴,拯救师父于危难之中。随着取经之路的坎坷磨砺,猪八戒内在的智慧与勇气日益显现,最终成为取经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适用主题:自省;自我接纳;成长与蜕变;团队精神

4. 铁扇公主

▣事迹:身兼母职与妻责,铁扇公主护子顾夫、与悟空斗智斗勇的形象为人们所熟悉。在此之外,她其实保佑着一方百姓的生息平安。一位卖糕少年曾言:“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手持芭蕉扇调节旱灾水情、孕育五谷丰登,无声中彰显出铁扇公主身上的豪侠之风。

▣适用主题:转变角度、辩证全面看问题;人本情怀

年画《闹天宫》 刘继卣绘 图片来源:搜狐网


(四)知识拓展

1.数字奥秘

《西游记》中数字的运用,实乃吴承恩匠心独运之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孙悟空斩杀了六位凡人化身,其名分别为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此六名合而观之,恰好对应“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一情节寓言般地昭示了“六根清净”之理,即唯有摒弃杂念,方能纯净心灵,专心向佛。

再如镇压孙悟空的五行山,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以五行之力凝结与沉淀的山,可见山之厚重。而孙悟空的筋斗云一跃可达“十万八千里”,此恰为取经之路的距离,暗示唯有摒弃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心态,踏踏实实、逐步行走取经路,方为修行正道,方可抵达真经之境。

2.“三教合一”的心学思想

小说借孙悟空作为“心猿”化身的这一典型,深入开掘心学内涵。孙悟空大闹天宫象征“放心”,被压五行山下代表“定心”,西行取经则寓示“修心”,“心猿”受欲望驱动的放纵之心,经过修炼后回归良知自觉的状态,诠释心学的核心思想“求放心”和“致良知”

作品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根基,诸如在拯救众生亦或多次面对妖精伪装的贫弱之辈展现出的悲悯,乃儒家思想的“仁义”核心。孙悟空于花果山潜心修炼,学获强身本领,练就不死之躯;食仙丹和人参果可长生不老,皆契合道家修炼与成仙的理念。至于以佛家视角观之,唐僧师徒“求取正果”的终极指向为佛陀之成。

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赵宏本、钱笑呆绘 图片来源:网易

 用 法 解 析 
方法一:哲理思辨类主题(短素材)

西游一书包罗万象,玄妙莫测,其取经之旅实为一场寓意深远的人生修行。在这场历练中,师徒四人于领略人间百态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人性诸面,展开关于智慧、勇气、仁爱与忍耐的思考。在论述“个人信仰”“逆境与挫折”等主题,或表达其他思辨观点时,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凝练词语、哲理金句点亮观点

▣相关真题:2021年全国乙卷 《追求理想与自身发展》

▣示例: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在跋涉取经之途中,不仅要过穷山恶水,冒日晒雨淋,往来于艰险之地,还需应对未知来路的阻挠。纵知前方征途多有妖邪作祟、跌宕不平,他们无惧无畏,一路向西,只为求取真经。同样地,身处瞬息万变、风诡云涌的时代,面对世事苍茫、命运无常的挑战,我们亦需秉持跨越山海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


方法二:人物品质类主题(人物素材)

在论述人物品质,如慈悲为怀、不畏强权、侠肝义胆等,或责任担当、不忘初心、英雄精神、团队精神等主题时,可以使用西游人物作为论据,增添文学底蕴

▣相关真题:2023年天津卷《青年周恩来的对联》

▣示例:

       翻开西游一书,神性凡心,形具神生,皆为性情中人。孙悟空智勇双全,屡挫强敌,从桀骜不驯的独行之士,到历经困厄险境成为砥柱中流,彰显着铮铮不屈、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唐僧面对种种诱惑与困境,始终坚守佛门清规,在苦海无涯中坚守初心使命,在清心寡欲中汲汲追求佛法真谛;猪八戒虽贪吃懒散,但在关键时刻亦能奋不顾身,与师兄弟共同对抗邪恶势力,展现出侠义本色。

方法三:文化类主题(拓展素材)

在论述“文化交流”“艺术价值”“经典与流行”等主题时,可以从西游的历史故事、《西游记》的文化内涵、文学价值等出发,展开论述。

▣相关真题:2020年新高考二卷《带你走近______》

▣示例:

       时光荏苒,对经典的记忆却似陈年佳酿,随绵长岁月沉淀愈加醇厚。反复研读《西游记》也总能温故出新知,在三复斯言中才逐步洞悉吴承恩在情节编排中嵌入的数字玄机,于抽丝剥茧中彻悟人、神、兽之间那错综复杂的经纬关系与精神联结。作品作为融合了历史、神话、宗教、民俗等多种元素的文化载体,已持续渗透到当代流行文化中,成为跨越时空、深受各年龄段喜爱的文化符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