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曾说:“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在《感动中国》获奖人物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在逆境中奋力握紧逆流而上的理想,有人在泥泞中昼夜耕耘希望的田地,有人在纷扰中始终坚守澄明的初心。在人生的风雨之路上,始终不改是他们炽热的情怀;在时代的沧海横流中,始终不移的是他们坚定的信念。
张 雨 霏
泳 坛 “ 蝶 后 ” , 破 茧 传 奇
张雨霏,我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张雨霏夺得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并刷新了奥运会纪录。2023年,张雨霏在短短三个月内,于国际国内各大赛事中斩获23金4银2铜,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绩,被誉为“劳模”“金牌收割机”。
2016年,原本信心满满的张雨霏在里约奥运会铩羽,在200米蝶泳项目中只获得了第六名。自身与国外选手的实力差距,让张雨霏深刻体会到理想破灭的苦涩滋味。在教练的帮助下,张雨霏重新审视自己的不足,积极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备战。然而,先天脊柱侧弯的缺陷让张雨霏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频发的伤病和疼痛更是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随后的2019年世锦赛中,张雨霏遭遇惨败,甚至没有进入半决赛。
但张雨霏没有向困难低头,倔强的她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加倍苦练。从15公斤到45公斤的负重引体向上、无数个夜晚被肌肉酸痛疼醒……成功没有捷径,张雨霏说:“我心里明白,这是脱胎换骨的唯一方法,必须硬着头皮顶下来。”在疼痛中,张雨霏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原本的技术习惯,顽强地克服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2021年,张雨霏在东京奥运会上迎来了惊艳蜕变,以2分03秒86的成绩夺冠,并刷新了奥运会纪录。在逆境中坚持,在挫折后破茧,张雨霏以非凡的勇气直面挫折,终在无数个咬牙坚持训练的日月之后,谱写了泳坛“蝶后”的涅槃传奇。
关键词: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不懈追求
2023年,大运会在成都市正式开幕,张雨霏在报名的9个项目中全部夺冠。同年的杭州亚运会,张雨霏在39.4度的高烧状态下,在50米自由泳赛场中奋力保持巅峰状态,一举夺得她在这届亚运会上的第5枚金牌。在这场体育盛会上,张雨霏多次打破赛会纪录,以总共6金的成绩成为那一届亚运会夺金最多的运动员。
即使获得如此之多的荣誉,但张雨霏从不曾就此沉睡于赞美声中,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注于游泳之中。在去年的短短三个月内,张雨霏共参加了59场比赛。在平均四天一赛的高强度赛事中,她共获23金4银2铜。“赛场劳模”“金牌收割机”“揽金特种兵”……在令人称羡的称号背后,是她为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付出的不懈努力。
张雨霏所追求的,远不只是简单的荣誉,而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对于“冠军”,她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越来越明白‘冠军’两个字的意义,是需要学会不断地战胜自己。”从低谷到巅峰,从一次辉煌到下一次辉煌,张雨霏从未停下挑战与突破的脚步。
杨华德,四川省威远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研究员,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我国援非农业专家组成员。杨华德远赴异国他乡,为贫困的非洲人民带去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为促进国际的民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辛勤耕耘,挥洒汗水,潜心钻研
2015年,在接近退休年龄的时候,杨华德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主动报名参加援非专家组,并成为中国援布隆迪第五期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品种不佳、技术落后、病害严重……位于赤道南侧的非洲国家布隆迪,其农业发展的落后导致了严重的粮食危机。面对陌生土地上未知的困难与挑战,杨华德没有退缩,而这一去,便是漫长的九年。
九年来,在许多同龄人已经逐渐退休安享晚年时,杨华德持续奋斗在工作第一线。他每天早晨5时起床,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布隆迪十四个省的田间,遍布着他和同组专家们考察的足迹。一双双因劳作而皲裂的手不断抚摸过代表着希望的试验苗,在无数个潜心钻研的日夜之后,他们最终成功解决了“稻瘟病”这一长年阻碍布隆迪农业发展的核心难题。
在艰苦的条件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杨华德不辞劳苦,辛勤耕耘,为布隆迪的农业事业倾尽心血。在近十载岁月里,他在布隆迪培训了近10万农户。在他和同僚的无私付出下,布隆迪的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创造了非洲水稻高产新纪录。
关键词:不忘初心,炽热情怀,理想信念
在儿时,杨华德曾因家贫而辍学。饥饿和贫困在杨华德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杨华德之所以走上学农的道路,正是源于这样一个朴素的初衷和信念: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吃饱饭,为了让孩子们不再拥有饥饿的体验。
初到非洲布隆迪时,杨华德就被眼前因农业生产落后而导致的艰苦景象深深触动了:破败的村庄,遍地的荒草、瘦骨嶙峋的孩子……他曾动情地说:“看到布隆迪的孩子挨饿失学的时候,感同身受,真心想帮帮他们。”在援非的九年时光中,无论条件再如何艰苦,杨华德始终没有忘却自己的初心,他奔走在田间地头,与布隆迪人民风雨同行,共同劳作着。
杨华德曾说:“农业是我的情怀。”正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炽热情怀,杨华德走出国门,在远方的土地上播撒希望,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全身心投入到推动水稻技术进步、促进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中。
(工作中的杨华德 图源新华视界)
牛犇,原名张学景。在我国影视发展史中,演员牛犇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荧幕形象,他为演艺事业倾注匠心,在我国影视艺术史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乐观积极,质朴善良
牛犇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贫穷的普通家庭。在6岁那年,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母亲。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普通人家的温饱都成难题,在最困顿的时候,牛犇和哥哥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只能靠捡垃圾充饥。后来,牛犇的哥哥在电影厂找到了一份司机的工作。他们的生活终于有了转机,牛犇也因此得到了走入电影世界的机会。
虽然童年充满苦难,但牛犇从未抱怨生活之苦,他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也恰恰是因为他身上那份难得的质朴纯真,牛犇在演员谢添的推荐下,被导演沈浮看中,在抗日电影《圣城记》中饰演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角色——村童“小牛子”。
在牛犇的演艺事业成功之后,他始终没有忘却曾经的岁月。正因为对生活之苦感同身受,牛犇对贫困人群怀着深切的同情。当牛犇在报纸上看到学生因贫而辍学,他与妻子毫不犹豫地拿出家中的积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一百多个贫困学生因牛犇的无私资助,重新踏上求学之路,改写了人生。
关键词:匠心精神,真诚
演戏、演好戏,是牛犇始终不变的信念,也是他一生坚守的理想。在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牛犇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了有血有肉的100多个艺术角色。即使饰演的是只有一两句台词、一两个镜头的小配角,牛犇也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用真诚的态度认真对待着每一个角色。
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好的表演,牛犇的身上早已伤痕累累。他曾因从驴背上摔下而休克、在寒冬腊月中泡进冰水池差点丧命、60岁时在拍摄现场受伤折断两根肋骨、80岁高龄还坚持不用替身亲自完成跳湖这类危险动作……就为了“演好戏”这三个字的信念,牛犇不畏艰难,甚至连燃烧生命都在所不惜。在台前幕后,他始终坚持着一位演员的真诚初心,也坚守着一位艺术工作者最朴拙的匠心。
面对荣誉,牛犇是淡然的。在2014年获华鼎奖中国电视剧终身成就奖时,他只留下了最朴素的话语:“我只是一个演员,没什么了不起的。”在繁花似锦的影视殿堂中,牛犇用汗水和付出来演绎纯粹的艺术情怀,也用一生的实践诠释了“不为繁华易匠心”的信念。
(牛犇在电影《牧马人》中饰演老郭 图源中国新闻网)
小 纸 条 讨 论 室
张雨霏不畏艰难,在无数个日夜拼搏中,冲破逆境,迎来破茧成蝶与梦想成真的辉煌时刻。杨华德风雨无阻,在山一程水一程的耕耘奋斗中,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到贫困村落的土地上。牛犇积极向上,拥抱生活的苦难,坚守真诚的艺术初心,将豁达与乐观传递到无数观众的心间。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精神的力量总能指引我们克服险阻;无论身处怎样的境地,奋斗的情怀总能激励我们向前迈步。了解这几位感动中国人物故事,你有怎样的感触和体会呢?哪一位人物的事迹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动呢?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