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跟名家学写作|写给清明的惊艳文段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燕子归来时,正是社祭之期,风吹梨花起,恰是清明时节。人间四月,褪却三分严寒,迎来春日乍暖,万物复苏,惠风和畅,既适合踏足郊野,游春赏景,亦适合折一枝春色,遥寄故人,祭奠先贤。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总是能够引起人的无限文思。在清明节到来之际,纸条君就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名家们那些写给清明的绝美文段,感受文人雅士们笔下脉脉流转的清明情愫。


 (一) 
供了香,斟了酒,接着就是拜跪。平时太少运动了,才过四十岁,膝关节已经硬化,跪下去只觉得僵僵的,此外别无所思。从前父亲跟叔父在日,他们的拜跪就不相同。容貌显得很肃穆,一跪三叩之后,又轻轻叩头至数十回,好像在那里默祷,然后站起来,恭敬地离开拜位。所谓“祭如在”,“临事而敬”,他们是从小就成为习惯了的。
——叶圣陶《过节》


赏析:
选文上半部分记叙了“我”清明祭祖时按部就班的流程、动作和感叹年华老去的心理活动,下半部分则插叙了“我”回忆里父亲和叔父庄重肃穆的祭祖神情、动作,其间使用了不少细致入微的动作、神态描写,如“我”祭拜时的“供”“斟”“拜跪”“别无所思”和父亲、叔父祭拜时的“容貌肃穆”“一跪三叩”“轻轻叩头”“默祷”“恭敬离开”。

两相对比,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认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我”与父亲和叔父,作为两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仪式——跪拜有着不同的心态,前者因为时代的进步,并不迷信仪式,但还是遵照传统进行了略显机械的跪拜,而后者则显得十分虔诚,每个动作都透露出恭敬、诚恳。作者用生动的文字展现了传统文化与信仰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深刻地描绘了老一辈人对于传统习俗的虔诚与尊重,同时也通过两代人的对比,暗示着随着城市化发展,曾经的习俗难免走向没落的无可奈何之情。



 (二) 

祭扫期间,附近三竺庵里的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丰子恺《清明》

赏析:
选文记叙了清明祭扫期间,“我们”这一群孩子畅游寺庵,沉浸乡野,“借墓游春”的乐事。清明祭奠扫墓原该是庄重、沉郁甚至悲哀的仪式典礼,但作者巧妙地采用了稚子的视角,将行文的重心放在了孩童们所关注和在意的“游”与“乐”上,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鲜活生动、颇具童趣的清明游春画卷。

和尚们亲切和蔼,前来“问讯”、“送春笋”,孩童们则大有玩心,应“邀”入庵。寺内竹林的“身入其中,不见天日”和终年所居的“百年老屋,低小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深刻地表现了“我们”挣脱樊笼,收获清新空气和片刻自由的快意、舒心。小小山野被比作为“五湖四海”,“我们”则在其间尽情“遨游”,此番比拟虽略显夸张,但也充分展现出作者的童心,以及于童真世界谱写悠然谐趣的独特写作风格。



 (三)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


赏析:
选文记叙了“我”回忆幼时清明扫墓时所供和吃的一种独特地方风味——茧果,以及离开故土后遍寻不见,即使是北京的黄花麦果饼,也是日本风味,而不见故土乡味这一憾事。

作者对“茧果”的描写细致入微,从形状大小的描摹勾勒——“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五六个作一攒”,到名称来源的循忆猜测——“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亦用此而有是称”,再到“不复见”后的遍尝不似,充分展现了远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风味的惦念难忘之情。

本段语言质朴,却透露出浓浓的思乡恋乡之情,与其说作者是在回忆中寻觅旧时味道,不如说是他在记忆中汲取家乡的气息——“茧果”虽小,却是“我”与故乡精神联结的象征,两个“不复”强调了茧果的独一无二,更强调了“我”对故土的深刻的眷恋与追忆之情。



 (四)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丁立梅《梨花风起正清明》

赏析:
选文描绘作者幼时对婆老太以及清明时节的追忆,以乐景写哀情,一连串明媚、亮眼的环境描写将整个段落所传达的情感渐次叠加,直至推向高潮。“梨花风起”、“天空明朗”“风送花香”“风筝上天”这些令人感到欢乐、愉悦的景象,渲染出了一种孩童眼里纯真无邪的美好与希望氛围,仿佛“婆老太”从不曾逝去,仿佛清明上坟是一件应该满怀欢欣的事情。

童心纯真的视角与事实的悲伤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与碰撞,作者巧妙地以风筝为喻——“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正对应“菜花地里的坟”和“嬉戏打闹的我们”,原本的悲伤、寥落,在幼童的眼中,竟全然化作了无限的美好与憧憬。

没有刻意煽情,作者正是用最轻松诙谐的笔触,传达着最深沉的悲伤与怀念。这种写法,不仅使得悲伤之情更厚更浓重,更在这悲伤之中传达出了一丝慰藉,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也使得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能叩动人的心扉。



 小 纸 条 讨 论 室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小纸条们,你的心中,是否也像各位名家一样,留存着有关清明的珍贵回忆呢?那是思旧,还是悼故?亦或是在这个美丽而深沉的日子里,于复苏的旷野中求得心的片刻安宁与静谧的美好回忆?试着在练笔区把它们写下来吧!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关于清明的素材?也快来跟大家分享吧~



(图片源于摄图网)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