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欧阳修:心怀大义的文坛泰斗

仗义执言屡遭贬,举贤荐能振文坛


“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苏轼所谓者何人?竟能于文章、诗赋、史学众多领域取得如此惊人之成就,称其为全才亦不为过。

若一闻其于滁州所诵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想必大家皆可众口同声——此人为醉翁欧阳修也!

欧阳修何人?其为北宋一代名臣,以笔墨作刀剑,无惧朝堂倾轧;其为北宋文坛领袖,精于诗文辞赋,变革文风立潮头;其为政坛千古伯乐,爱才识才举才,向来登崇俊良。

今天纸条君就带大家走进欧阳修,一览其无愧岁月无愧人生的一番大作为~

欧阳修


 欧 阳 修 其 人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宋景德四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年仅四岁时,父亲染病离他而去,母亲郑氏携年幼的他投奔在随州任推官的的叔父欧阳晔。欧阳修与母亲虽避免了流落漂泊之苦,但叔父廉洁奉公家庭也不富裕,并没有条件供给他读书。幸运的是其母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识字知书,以荻秆作笔,以沙土作纸,对欧阳修进行初步的教育,这便是“画荻教子”的故事。

宋仁宗天圣元年,十七岁的欧阳修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却接连两次落榜。失落沮丧是一定的,但他并没有轻易言败,转而外出求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早已明白此间关系。鸡鸣而起,挑灯夜读,经六年漫漫求索,欧阳修在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与礼部省试均登榜首,终进士及第,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


步入官场并非完满结局,此番拉开的是风雨角逐、宦海浮沉的序幕。欧阳修与范仲淹同朝为官,相互赏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一同觉察了王朝的危机——积贫积弱,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值此之际当立即着手改革,还算为时未晚,可因触犯阶层利益,范仲淹被抨击贬官,而欧阳修也因为好友申辩被贬至夷陵任县令。

改革中止,社会状况还在进一步恶化,宋仁宗为挽回统治危机决心再度改革。庆历三年,欧阳修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无奈屡遭守旧派阻挠倾轧,甚至被诬为“朋党”,一干人相继被贬,欧阳修被外放知滁、扬、颍等地,名篇《醉翁亭记》便是作于滁州。

皇祐元年被召回京后,欧阳修就一直参与修撰史书,后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他反对“西昆体”、“太学体”,在进士考试中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其平实文风大加赞扬。欧阳修在文学创作实践中,求新求变,崇古不拘于古,终成“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


 上 敢 进 言 下 唯 为 民 

欧阳修潜心于学问,三次参与科举考试,非为求取功名,更多的是为其政治理想寻求实现途径。他想看到边境安定而不再频频受异族侵扰,他想看到海晏河清而非黎民饥寒交迫,他想看到处处政治清明而非官场的乌烟瘴气。故其不贪名利,而求能利于万民;故其不避强御,而坚守初心不改;故其无惧贬谪,而造福一方百姓。

虽为一介文臣,欧阳修却毫不卑怯,面对攻讦诬蔑,他常为好友仗义执言。范仲淹改革受挫被贬谪,朝中正直官员多折服于范仲淹之品格为其求上书求情,而左司谏高若讷却背道而行,落井下石甚至请求加重处罚。欧阳修为好友不平,以笔为剑,以墨为锋,以字为刃,作《与高司谏书》,斥责高若讷“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揭穿其无耻面目。

“庆历新政”之时,由于改革举措注重于整顿吏治,损害了上层阶级的利益,触怒了官场纠缠不清的利益集团,守旧派将以范仲淹为首的新政推行者诬为“朋党”,企图借此彻底打击改革派。

欧阳修便在《朋党论》回击道:“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言辞犀利,以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分别,戳破守旧派之别有用心。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该句出于欧阳修的《画地学书》,算是对其性情品格相当准确的概括。


在人生顶峰、万种瞩目处意气昂扬的人屡见不鲜,但在人生低谷、默默无闻处仍不消沉的人却寥寥无几,欧阳修就是其中一个。即使数遭贬谪,他也未曾颓萎不振,而是于就任的各地施行“与民休息”的治理方略,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譬如任滁州太守时,他积极引导民众勤劳耕作、修筑城墙,成就一地的安居乐业。

欧诗亦不乏关怀百姓生活的作品。《食糟民》中“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种粮的农民仅能以酒糟充饥的悲惨境遇令人心惊,《边户》写道:“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宋辽边境地区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历历在目。他的创作不拘于朝堂与风月,为万民鸣苦楚。

“居庙堂之高”时他秉公直言,为求一国之革新改良;“处江湖之远”时他宽简政治,为求一地之政通人和。进退之间,位分悬殊,未曾改变的是欧阳修但求清平之世的政治理想。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适用于个人与国家、青年理想、使命与担当等主题,如2021年全国卷二《可为与有为》,2021年北京卷《这,才是成熟的模样》。

示例: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欧阳修写于《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一语。他非徒托空言,而是躬行实践,将寸寸赤心融于北宋的山河。他远眺社稷,看见了国家积贫积弱、民生疾苦,遂投身于政治革新,与保守派斗智斗勇,数遭贬谪而无悔;他近观民生,于地方施行“休养生息”的治理之策,与民同乐造一地政清人和,可谓为尽可为之事!如是,他怎么不算大有作为之士?
  我们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值此青葱岁月、大好年华,亦当效行前贤,勤忧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行动起来,这般何愁家国不兴、无所作为?



 求 新 求 变 精 益 求 精 

我国古代文风历来存在一个相似的发展之路——当文风趋于逶迤颓靡、空洞无物,便有人不愿随俗流,力排众议、改弦更张。历史上数次文风改革运动都与此有关,如陈子昂提倡发扬建安风骨,韩柳主导古文运动等。而宋朝初年流行的西昆体就是“彩丽竞繁”的典型,欧阳修忧心于内容贫乏、情感匮乏且脱离现实的文风将我国文学引入歧途,毅然决定发出变革文风的先声。

年少之时,欧阳修偶得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惊叹于韩公语言之古朴流畅、说理之透彻深刻,此后便频频品阅,为其继承韩愈古文理论、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了深厚的积累。

欧阳修革新所倡所为,继先贤传统,却也非亦步亦趋,乃是融入了自己深彻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他不但对雕润密丽、贫乏空虚的西昆体持否定态度,亦批评因反对西昆体而走险怪艰涩之极端的太学体。

欧阳修曾给崇尚太学体的刘几留下兼具幽默与敲打的评语“秀才刺,试官刷”,(意为: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我考官就把你刷掉 ),使得刘几深省自身的创作,于革新思想的指引下改往修来,在下一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欧阳修有别于前人之处还在于其倡导“文道并重”。唐代诗文改革先行者尤为注重“道统”,强调“文以载道(儒家学说)”,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要求远大于艺术形式。欧阳修则是两者皆重,即将文学承载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的艺术形式的重要性并置,而非偏重于任何一方。这毫无疑义突出了文学的特质,将文学地位提升到了另一高度。

除在诗文革新的理论上有所建树之外,欧阳修还坚持于文学创作上以身作则,为文人学子树立标杆。他对待写作的态度甚是严肃,每每反复修改才能定稿,纵然到了晚年也无改这一习惯。

春华秋实,付出必有收获。其散文创作在议论上逻辑清晰、内容充实,含有对历史与生活的深入思考,可谓哲思充盈;在抒情上畅怀淋漓、情感笃挚,以致即便时空改移,读者仍能感受到真实可触的欧阳修!

一人垂范还远远不足引领文坛革新之潮,步于欧阳修之后的是苏轼、苏辙、曾巩及张载等名扬天下的百代文宗。而这些革新运动主将,多以布衣之身为时任主考官的欧阳修于科考场上相中,自此默默无闻者方崭露头角,有了挥洒才华的舞台,考场也成为了革新文风的重要阵地。

可继前人之古学,可开后世之新风;于己精益求精,于人奖掖引导,欧阳修不愧为一代文坛泰斗!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适用于传承与创新、文化发展、学习方式等主题,如2022年北京卷《学习今说》 ,2022年全国卷二《跨越,再跨越》。

示例: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的一切是建立于过去的基础之上的。欧阳修继承韩愈、柳开之古文理论,反对华而不实的西昆体与艰怪险涩的太学体,主张有为而作,提倡平实文风,掀起北宋诗文革新的潮流,可见革旧立新仍需鉴古。
  但“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欧阳修有所继承亦有创新,他并非把韩愈的观点全然纳入,而是代之以自身深彻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如韩愈持“文以载道”之论,强调道统,欧阳修则力主“文道并重”,两者皆推。这正说明,学习非译为模仿非一味求异,于旧立新,方成大器。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