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纸条 -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语文教育一看就能用的作文素材

人物|陈景润:数学王国的“奇才”

独步潜行探数论,陈式定理誉寰宇


当代中国数学科学界,无人不知“陈景润”这个名字。因为数学皇冠中最负盛名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正是被这位瘦削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所破解。

太平盛世的潜心钻研或许寻常,动荡岁月里的忘我笃行更显弥足珍贵。在风雨飘渺的战争与动荡的岁月,他坚定而纯粹地怀揣报国之志,以数学作桨,启程向更广阔的数字王国,也缔造了不朽的传奇。

陈景润是如何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并毅然选择了最为枯燥难懂的数论?面对外部无穷的劫难,他如何做到隐忍宽恕?从一介布衣到当代中国伟大数学家,他如何诠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道?

今天纸条君带大家走近陈景润,看看这位数学奇才,为人、为学堪为世范的人生。

陈景润


 陈 景 润 其 人 

陈景润于1933年出生于福建省的一户贫困家庭,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着一家几口的生计,母亲需要时常做工帮补家用,排行第二的陈景润则细心照顾弟妹。

当同龄孩子都在玩闹时,陈景润已初显异禀,干活之余,都在全神贯注地写字和演算,缠着上学的哥哥为他讲解。对数学的热爱在幼时便已萌芽。在基础教育阶段,他受到良师的重视和熏陶,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初中时期,国文老师向他讲授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演变,加之目睹日寇侵略中华,激励着他立志为民族崛起发奋读书。

亲历战乱,遭遇排挤,陈景润从小就性情孤僻、安静,但他始终怀抱善良、不染是非。1953年,于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后,他辗转任职于北京第四中学、厦门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6年他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相关论文(即通俗简称的“1+2”)并在1973年改善数值结果推向国际。该结果瞬间轰动了世界,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他的生命之火为通往数学王国而燃,终其一生主要著作不过四五部如:《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和《哥德巴赫猜想》等,却成为当代数学界不可逾越的高峰。1973年他的“1+2”证明成为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2018年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并立为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

厦门大学陈景润雕塑


 厄 中 笃 行 , 真 知 报 国 

成材于晚清至八十年代的大师、学者们,总使我们溢增几分敬仰之心。他们虽颠沛于满目疮痍的中华,面对国难兵灾的危机,仍不忘孜孜苦读以求索真知,支撑他们的正是那份大写的爱国情怀。

陈景润的童年就是在一片惊慌迷惘中度过的,外界是连天的战火,家境贫困迫使他少知世道艰难,这锻造了他隐忍而坚韧的性格,岁寒如许方显松柏本色。打小陈景润便沉醉于数字的世界中,显现出超乎寻常的天赋。加之求学时期他极刻苦,成绩名列前茅,避免流于“方仲永之伤”。

然而,不被理解的天才,或许容易承受了更多的误解。就如电影《美丽心灵》的主人公原形约翰·纳什年少时因特立独行以及热衷于运用非常规的解题方法,而被认定为“问题儿童”。这些少年天才超前、独特的思维和全神投入探索而略显孤僻的性情使他们与同龄人格格不入。没有解释与怨怼,陈景润转身埋首在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中上下求索。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百年来,数学界为此题无数英雄竞折腰。陈景润从高中数学老师的口中听说后,便与这颗明珠结下了宿命般的缘分。

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这个数学界的难题,他说:“我预感在我们这个班之中会有人解出这道题”,顿时哄堂大笑,好事者纷纷夸下海口:“证明“1+2”、“1+1”有什么难的?”课后一叠叠演算的稿纸递到老师办公桌上,都是一些“玩笑似”的“瞎写”,大家也渐渐忘了这场“闹剧”。唯有陈景润将此题的研究放在心上。

此后他的一生如长空里一只孤雁,越尽寒枝不肯栖,只为这颗“明珠”而扶摇直上,虽道坷路远,但天赋与执着使他如生羽翼终抵彼岸。

在求学过程中,目睹日军和国民党残匪杀人千里、血流成河的场面,陈景润幼小敏感的心灵受到创伤,他更潜心遁入数学的“法门”,寻求精神的慰藉。他渴望扭转现状,却痛感无力。幸而怀揣浓厚爱国情怀的数学老师,曾经深情寄语他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这些引导语鼓舞犹如指路明灯点亮了景润的爱国方向。自此除了纯粹的学科热爱,一颗赤诚的报国心成为他全心系于数学科学钻研的精神支柱。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青年奉献与祖国发展等主题,如2019年天津卷《个人和国家的关系》,2019全国卷二《青年学生当事人》

示例:
       青年行于世,当以光耀家国为己任。谁仍记,那位解出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在中学时期,受良师浸润濡染而立科学报国之志。外界的侵扰无法阻碍少年静笃忘我的演算,却添就他的松柏本色、坚定他的鸿鹄之志。他人眼里枯燥的公式定理,却成为陈景润为国争光的“重器”。这位天才用他的一生,践行了年少的誓言。可谓是:年少万兜鍪,心志高远图报国;一生多坎坷,咬定“明珠”不放松。

陈景润所著《组合数学》《初等数论》


 情 迷 数 论 , 忘 我 研 究 

数学科学分为数学理论和应用数学两个层次,数学理论关注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其中有一分支集中探讨整数的性质,即陈景润所擅长的“数论”。简而言之,数论是数学科学一大方向,专注于讨论数的性质、寻找规律形成通项公式等。

公元前300年前,欧几里得证明有无穷个素数,可视为古典数论的发轫。古代中国的数论可称得上发达,《孙子算经》中的“余数定理”和祖冲之的“圆周率”便是这个领域的突出论说。千年来数论不断累积式发展,近代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的发展使得数论再次展现其魅力和价值。

数论被英国数学家哈代认为是最纯粹无用的数学领域,但却有些数学家为之倾尽一生。而哥德巴赫猜想是当代数论的难题。哥德巴赫提出:“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这看似简单的猜想,连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都无法解出。

于是代代科学家接力,自1920年布朗证明了"9 + 9"开始,不断有数学家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进这项研究。中国数学家王元在1955年证明了命题“3+4”,而后我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 王元证明了“1+4”。每一个更小的数字背后是更为艰难卓绝的运算与推演,陈景润在“前人的肩膀上”踽踽独行,最终证明出最靠近猜想的“1+2”,至今无人能超越。

仰承“伯乐”华罗庚所寄望,陈景润抱荆山之玉,常常席不暇暖而奋笔灯下,一叠叠草稿,一个个定理,夙兴夜寐、苦心书写下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这就是“1+2”的初稿。

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中的陈景润手稿复制品

不同于前人的运算使用了大型高速电子计算机,陈景润的推演完全依靠人工手算。高度集中精神的算演,使得陈景润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闹出不少“笑话”。排队剪发却因为想起题目而回去演算,从数学抽身回神发现早已过号。

动荡时期,他就挤在方寸的小屋,一豆煤油灯下他以床作桌椅,四周是捆扎成堆的草稿,见证了他攀登着数学的珠峰的伟迹。他对周遭、境遇仿若全无知觉,直到探访慰问的领导发觉他所处环境之艰苦,为其通电灯、送桌椅。

正是这样忘我的专注,成就了斐名远扬的数学家陈景润。陋室冷羹不能浇灭他的解题热忱,八年铸炼,只为将1965年的“1+2”证明,完美呈于世;八年蓄力,以无懈可击的证明惊艳了世界,从此数学界增加了一条“陈氏定理”。


用法解析

适用主题:科研精神、个人理想和人生方向等主题,如2021年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与自我发展》。

示例:
       索志追梦之路往往需假道诸法。陈景润以惊世卓绝的天赋为翎羽、以夙夜匪懈的演算为箭镞、立报国之义为弓弦,终正中“哥德巴赫猜想”上最接近靶心的一环。任外界南北风横肆,他始终无问西东,静笃地以数论为桨,穿过斑斓幽暗的岁月,造就人生的纯粹与浩大。在奋身埋首证解“1+2”时,陈景润也完成了自我人生的“最优解”。

1978年2月16日 《光明日报》转载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纸 条 讨 论 室 

许多伟大的学者、科学家往往在年少时,便已明确了自己终生所为之努力的方向,择一事终一生,将生命付之于热爱;将专注投以学术。正如我们的数学家陈景润高中时,便已对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并以此作为终身研究的目标。

陈景润先生的故事中哪一点让你触动最深呢?你是否已经有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纸条君在评论区等你分享哦~


(图片来源于《光明日报》,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