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主席为“七一勋章”获得者颁授勋章。
他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
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
2009年,22岁的陈红军顺利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毕业,并通过了公安特警招录考试。但听到征兵的消息时,他却临时“变卦”,决定去实现自儿时起就扎根于心的梦想——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为祖国守卫边疆。
在同学的印象中,陈红军从不向别人诉苦,从军的种种困难他都甘之如饴。他驻守西部边陲十年,在喀喇昆仑高原的冰峰雪岭间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2020年4月,印方违反两国协议协定,开始频繁侵扰我国边境。2020年6月,印军悍然越线挑衅,两方交涉时爆发激烈冲突。团长祁发宝组织官兵与数倍于己的外军展开殊死搏斗,身负重伤倒地。
作为营长的陈红军见状,立即带队突围,身先士卒冲进对方的“石头雨”“棍棒阵”中营救战友。面对生死攸关的危险情势,他毫不畏惧,英勇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这是陈红军生前在一本书上特意标注出的一句话,也是他毕生的信仰与行为准则。作为一名军人,他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白雪皑皑的喀喇昆仑高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祖国边境不倒的长城。
2004年,王兰花从社区居委会退休,但她并没有从此乐享清闲。为了帮助那些为各种生活问题所困的居民,王兰花坚定地挑起了志愿服务的担子,牵头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
自2005年成立以来,从照料孤寡老人、帮助病患儿童到调节邻里矛盾,热心小组的成员们脚踏实地地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善举。在王兰花的带领下,热心小组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如今的9.8万余名志愿者,其中近九成是女性。
如今,“王兰花热心小组”先后为群众解决各类困难7000多件,调解各种民事纠纷600多起,参加各项公益活动9000多次,帮助了千千万万的人。
从最初的“爱管闲事”,到群众心中的“热心肠”“贴心人”“活雷锋”,热心小组的成员们积小善而成大德,将志愿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王兰花将自己数十年的岁月都无私地献给了志愿服务事业,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她,对未来仍旧充满热忱与憧憬。她说:“身边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群众的困难就可能越来越少。我会带领热心小组,把志愿者活动做大做强。”
1949年,李宏塔出生在河北乐亭,延续数十载的优良家风是李家留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
祖父李大钊“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将自己短暂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父亲李葆华甘守清贫,主政安徽,为人民服务亲力亲为。李宏塔承风父辈,为政勤、为官廉、为民实,坚守初心,本色做人。
为官数十载,无论所担任的职务高低,李宏塔都始终坚持为民办事,“视孤寡老人为父母、视孤残儿童为子女、视民政对象为亲人”。
他每年都要花至少一半时间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并时常自掏腰包帮他们渡过生活难关。在历年的全国“两会”上,他也屡次积极为困难群众发声。
在恪尽职守、为民服务的同时,李宏塔还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的生活作风清贫简朴,55平米的老居室足足住了16年,家中的电视只有20吋,用旧的家具也舍不得置换。面对调房的机会,他婉言谢绝:“我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用调了。”简单的话语彰显了他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
“革命传统代代传,坚持宗旨为人民。”这是李宏塔自撰的一副对联,也是他的座右铭。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坚守共产党人的革命传统与优良家风,他以自己的纯粹、忠诚与担当践行着这份沉甸甸的誓言。
除了他们,“七一勋章”获得者中还有许多盛世的守护者。那是扎根草原近50年、探索牧区经济与生态平衡点的廷·巴特尔,那是兢兢业业为群众服务、被称为“小巷总理”的林丹,那是积极团结民族、改变贫困乡村的买买提江·吾买尔。
看完这些“七一勋章”获得者的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快到评论区或练笔区聊聊吧~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 本文文字版权归纸条App所有。